《题孟浩然画像》
时间: 2025-01-08 04:02: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孟浩然画像
作者:黄庭坚
先生少也隐鹿门,
爽气洗尽尘埃昏。
赋诗真可凌鲍谢,
短褐岂愧公卿尊。
故人私邀伴禁直,
诵诗不顾龙鳞逆。
风云感会虽有时,
顾此定知毋枉尺。
襄江渺渺泛清流,
梅残腊月年年愁。
先生一往今几秋,
后来谁复钓槎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的隐逸生活与诗歌才华。诗人回忆孟浩然年轻时隐居在鹿门山,清新的气息洗净了世间的污浊。他的诗才可与鲍勃、谢灵运并肩,身穿短衣也不觉得羞愧于公卿的尊荣。故人私下邀请他伴随禁苑吟咏,诵诗时不顾龙的逆鳞。虽然风云变幻的机会难得,但我相信这并不徒劳无益。襄江的水流淙淙,梅花在腊月里凋零,年年令人愁苦。孟浩然一去已是几秋,后来又有谁能在钓鱼的竹筏上吟咏呢?
注释
- 鹿门:指的是鹿门山,古代有隐士隐居之地。
- 鲍谢:指鲍照和谢灵运,都是著名的古代诗人,以才华横溢著称。
- 公卿:指的是当时的高官显贵。
- 龙鳞:比喻权贵或特权,诗人不在意这些。
- 襄江:指襄阳的江流,象征着清流和自然之美。
- 腊月:农历十二月,通常与冬季的寒冷和凋零的梅花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与苏轼、米芾等人并称为“宋四家”,其诗风兼具清丽与刚健,擅长用词造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对孟浩然的追忆与敬仰之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诗才的赞美。孟浩然作为盛唐诗人,以其高洁的气节和清丽的诗风影响了后世,黄庭坚的诗意在于缅怀和追思。
诗歌鉴赏
《题孟浩然画像》是一首充满怀古情思的诗,黄庭坚通过对孟浩然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这位诗人的深切敬意。诗的开头以“隐鹿门”引入,展示了孟浩然的隐士形象,同时“爽气洗尽尘埃昏”则表达了他心境的清明与高洁。诗人认为,孟浩然的诗才足以凌驾于鲍谢之上,即便他身着短褐,也丝毫不逊色于那些高官显贵。
接下来的两句透过友人的私邀,表现出诗人与自然、诗歌的亲密关系,诗人不顾权贵的逆鳞,专注于吟咏和创作,这反映了他对自由与诗意生活的向往。最后的几句则是对孟浩然离去后的感慨,感叹时光流逝、身边的清流与梅花的凋零,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追忆,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少也隐鹿门:指孟浩然年轻时隐居于鹿门山。
- 爽气洗尽尘埃昏:隐居的环境使他的心灵清净,摆脱了世俗的纷扰。
- 赋诗真可凌鲍谢:认为孟浩然的诗才可以超过鲍照和谢灵运。
- 短褐岂愧公卿尊:穿着简单的衣服也不觉得惭愧于高官显贵。
- 故人私邀伴禁直:朋友私下邀请他在禁苑中作伴。
- 诵诗不顾龙鳞逆:吟诗时不在意权贵的反感。
- 风云感会虽有时:虽然风云变幻的机会难得。
- 顾此定知毋枉尺:但我相信这并非徒劳。
- 襄江渺渺泛清流:描绘襄江的水流,展现自然之美。
- 梅残腊月年年愁:梅花在腊月凋零,每年都令人愁苦。
- 先生一往今几秋:孟浩然离去已有多少个秋天。
- 后来谁复钓槎头:如今又有谁能在竹筏上吟咏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孟浩然的诗才比作鲍谢,强调其卓越。
- 对仗:如“短褐岂愧公卿尊”中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梅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孟浩然的追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友谊与诗歌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高洁的情怀,体现出诗人与自然、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鹿门:象征隐逸与清净。
- 鲍谢:代表卓越的诗歌才华。
- 龙鳞:象征权贵与特权。
- 襄江: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流动。
- 梅:象征时光流逝与凋零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短褐岂愧公卿尊”中“短褐”的意思是? A. 长袍
B. 短衣服
C. 裙子
D. 盔甲 -
“襄江渺渺泛清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伤感
B. 自然之美
C. 战争
D.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的作品,展现隐逸生活的美好。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题孟浩然画像》 vs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黄庭坚更侧重于描绘隐逸的清明与诗才,而王勃则在送别中表现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黄庭坚年谱》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