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苑树残蝉送远愁,懒将衰鬓照清流。
归来自扫东园叶,学灌寒蔬备晚秋。
白话文翻译:
园中的树木上,残留的蝉鸣带来了远方的愁绪,我懒得用衰老的鬓发去照映清流。归来时,我打扫东园的落叶,学习种植寒冷季节的蔬菜,以备晚秋的到来。
注释:
- 苑:指园林,古代的花园。
- 残蝉:指已经衰弱的蝉,寓意时光的流逝。
- 远愁:遥远的忧愁,表达一种淡淡的感伤。
- 懒:懒惰、不愿意。
- 衰鬓:衰老的鬓发,象征年华已逝。
- 清流:清澈的水流,常用来比喻清明的心境。
- 东园:指东边的花园,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园子。
- 寒蔬:指寒冷季节的蔬菜,暗示丰收和准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1090—约1130),字子明,号逸叟,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相结合。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表达个人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反思。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种忧伤的象征,诗人在这个时候回归自我,关注自然与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以“苑树残蝉”引入,蝉的残声不仅是秋季的特征,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感到忧愁,仿佛蝉鸣传递了某种失落的情绪。接着,诗人“懒将衰鬓照清流”,这是对自己衰老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清流本是清澈的象征,但在这里却因衰鬓而显得黯淡无光。最后,诗人回到东园,扫落叶、种寒蔬,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迎接。整体上,诗歌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苑树残蝉送远愁:苑中的树木和残留的蝉鸣,引发了诗人心中的忧愁。
- 懒将衰鬓照清流:诗人感到懒惰,不愿意用衰老的外表去映照清澈的水流,暗示对衰老的无奈。
- 归来自扫东园叶:归家后,诗人开始清理东园中的落叶,表现出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
- 学灌寒蔬备晚秋:学习种植冬季的蔬菜,为即将到来的晚秋做准备,展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衰鬓”比作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传递情感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扫东园叶”与“学灌寒蔬”,形成了工整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虽感到忧愁,但仍然在面对生活的细节中寻找乐趣,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苑树:象征生命的繁盛与衰败。
- 残蝉: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清流:象征清明的心境与内心的反思。
- 东园叶:象征生活中的琐碎与自然的轮回。
- 寒蔬:象征对未来的准备与对生活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苑树残蝉”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忧愁
- C. 平静
- D. 激动
- “懒将衰鬓照清流”中“衰鬓”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衰老
- C. 健康
- D. 美丽
- 诗人回归东园的目的是什么?
- A. 休息
- B. 劳作
- C. 游玩
- D. 交友
答案:
- B. 忧愁
- B. 衰老
- B. 劳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夏竦的《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而夏竦则更侧重于对自然与生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