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人踽踽已先登,
後学萧萧不再兴。
顾我尪羸君勉强,
百年漂忽甚风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已然成就的叹息和对后学不再兴旺的无奈。古人独自前行,早已登上高峰,而后来者却萧条,难以再兴起。回首自己,身体虚弱,勉强坚持,感叹人生如同风中的灯火,摇曳不定,短暂而无常。
注释
- 踽踽:形容孤独而缓慢地走。
- 后学:后来的学习者。
- 萧萧:形容冷落、衰败的样子。
- 尪羸:形容身体虚弱。
- 漂忽:形容不稳定、飘荡不定。
- 风灯:比喻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典故解析
“古人”指的是那些在历史上有成就的文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成就常常被后人所仰望。“百年漂忽”则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类似于古人所言“人生如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底书生。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人,代表了当时的文人风范。他的诗风潇洒、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晚年,正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之时。他对古人有着深刻的敬仰,同时也对后学的衰落感到惋惜,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漫书呈几复三首》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通过“古人”和“後学”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无力。诗的开头提到古人独行,象征着卓越与孤独,而后学的萧条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们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自我剖析,坦言自己身体的虚弱,暗示着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最后一句“百年漂忽甚风灯”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了高潮,风中的灯火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渺小,让人倍感惆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为精妙,展现了黄庭坚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底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人踽踽已先登:古代的贤人孤独地走在前面,已然取得了成功。
- 後学萧萧不再兴:后来的学习者却逐渐衰落,不再兴旺。
- 顾我尪羸君勉强:回首自己,身体虚弱,勉强支撑。
- 百年漂忽甚风灯:人生如同风中的灯火,漂泊不定,短暂而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风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 对仗:古人与后学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与后学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人:象征智慧与成就。
- 后学:象征无奈与失落。
- 风灯:象征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古人心态的象征是什么? A. 成就
B. 失落
C. 平淡
答案:A -
“风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光明
B. 生命的脆弱
C. 过往的辉煌
答案:B -
诗中的“尪羸”指的是什么状态? A. 强壮
B. 虚弱
C. 健康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豪放,而杜甫的《登高》则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虽然题材不同,但都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