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登天封寺浮图绝顶》
时间: 2025-01-11 09:5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轮七转盘梯上,奇观千里来逼。
似水疑云,非天即海,一色缭青萦白。
城岚四接。认万瓦烟浮,六门潮抑。
落照微茫,数鸿如墨点遥夕。
心悬若与俱堕,问红灰劫换,谁画金碧。
花架鹰稀,萝巢鸽怖,藓字残碑都蚀。
锒铛响寂。剩羊角风高,送钟迎叶。
仙梦今宵,五星和露摘。
白话文翻译:
登上天封寺的浮图,七轮的转盘在眼前,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那景象似水似云,仿佛是天边的海,青色和白色交织缭绕。
城边的云雾缭绕,看到无数烟囱上升起的烟,海潮般的涌动。
夕阳的余晖微弱,几只鸿雁像墨点一样在远方飞翔。
心情如同随时会坠落一般,问那红尘的劫难如何交换,究竟是谁绘制了这幅金碧辉煌的画面。
花架上的鹰鸟稀少,鸽子在藤蔓上惊恐地栖息,苔藓上的残碑已被侵蚀。
沉闷的铁器声在寂静中回响,只有羊角的风在吹拂,钟声送来秋叶的低语。
今夜的仙梦,我将摘下星辰和露珠。
注释:
- 相轮:指佛教中的法轮,象征佛法的传播。
- 七转盘梯:形容登高的阶梯,七转的盘旋形态。
- 奇观千里来逼:千里之外的美丽景色如同逼近眼前。
- 似水疑云:暗指天际的景象,模糊而多变。
- 万瓦烟浮:形容城中无数的烟囱上升的烟雾。
- 落照微茫:指夕阳的微弱余晖。
- 数鸿如墨点:形容远处飞翔的鸿雁像墨点一样渺小。
- 心悬若与俱堕:心情忐忑,仿佛随时会坠落。
- 红灰劫换:指人生的苦难和困扰。
- 锒铛响寂:沉闷的声音在寂静中回荡。
- 羊角风高:形容高亢的风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清代诗人,学者,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常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登临天封寺浮图时,表达了作者在高处俯瞰大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作品中渗透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台城路·登天封寺浮图绝顶》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诗的开篇,"相轮七转盘梯上,奇观千里来逼",描绘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观,瞬间便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辽阔的空间。此处的“千里”不仅仅是距离的延展,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开阔。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似水疑云,非天即海,一色缭青萦白”展现了天空与海洋的模糊界限,象征着自然之美的无穷变化。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受,表现了个人对景色的沉醉与思考,仿佛在探讨人生的真实与幻象。
“心悬若与俱堕”一语,表现了诗人在壮丽景色面前的渺小与无助,暗示着对人生苦难的沉思。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无常,使得阅读之际,不禁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最后以“仙梦今宵,五星和露摘”结束,既是对美好夜晚的向往,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形成一个美丽而又飘渺的结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轮七转盘梯上:描绘登高时的阶梯,暗示通往更高境界的过程。
- 奇观千里来逼:千里美景如同近在咫尺,激起了对自然的赞叹。
- 似水疑云,非天即海:表达了对天空与海洋的模糊感受,强调自然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城岚四接:形容城边的云雾缭绕。
- 认万瓦烟浮,六门潮抑:描绘城市生活的细节,烟雾和潮水的交织。
- 落照微茫,数鸿如墨点遥夕:夕阳的余晖和远飞鸿雁,增添了诗的意境。
- 心悬若与俱堕:表达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 问红灰劫换,谁画金碧: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美好生活的追寻。
- 花架鹰稀,萝巢鸽怖:描绘自然界的宁静与生灵的恐惧。
- 锒铛响寂:声音与寂静的对比,增强了氛围的孤独感。
- 剩羊角风高,送钟迎叶: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
- 仙梦今宵,五星和露摘: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似水疑云”形象化自然景象。
- 对仗:在句子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情感,增强亲切感。
主题思想:全诗以壮观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相轮:象征佛法与智慧的传播,表达对宗教的敬仰。
- 七转盘梯:象征着通往更高境界的努力与追求。
- 鸿雁:象征孤独与远行,表达对生命的思索。
- 落照与晨曦: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转盘梯”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建筑结构
B. 登高的阶梯
C. 风景名胜
D. 佛教的象征 -
“心悬若与俱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愉
B. 忧虑
C. 兴奋
D. 平静 -
诗中“仙梦今宵”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自然风光
B. 现实生活
C. 理想生活
D. 过去的回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姚燮与王维的诗作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姚燮的诗更为哲理和抒情,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诗人在相似主题上的不同表现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