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太傅祠》

时间: 2025-01-11 16:49:03

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

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

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

此日题诗还下拜,也如君吊屈原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陈书痛比秦庭哭,
作赋情同楚奏哀。
已遣长沙忧不返,
如何宣室召空回?
身逢明主犹嗟命,
天夺中年亦忌才。
此日题诗还下拜,
也如君吊屈原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哀悼的情感,开头提到《陈书》的痛苦与《秦庭》的哭声相媲美,作赋的情感与《楚辞》的哀乐相同。诗人感叹自己已经被贬到长沙,无法返回,为什么还要召唤我回到宣室?即便我遇到的是明主,仍然感叹自己的命运,天命早逝也使得有才之人遭到忌恨。今天在这里题诗,跪拜缅怀,就如同你为屈原所做的吊唁。

注释:

  • 陈书:指《陈书》,其中描述了历史上的悲痛事件。
  • 秦庭:指秦朝的宫廷,暗示着悲痛的历史。
  • :一种诗歌形式,表达感情。
  • 楚奏:指楚国的悲怆乐曲,表示哀伤。
  • 长沙:指长沙,地名,诗人被贬至此。
  • 宣室: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表达对被召回的渴望。
  • 明主:指英明的君主。
  • 屈原:著名的爱国诗人,以悲慨的诗作传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嗣瑮(约1640-1710),清代诗人,字士升,号澹斋,晚号云间居士。其诗风兼具细腻与豪放,擅长律诗和古体诗,作品多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贾太傅祠》作于诗人游览贾谊祠时,表达了对贾谊的怀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遭遇与诗人感同身受,因而激发了这首诗的创作。

诗歌鉴赏:

《贾太傅祠》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古人贾谊与自身命运,表达了对才华与命运不公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以“陈书痛比秦庭哭”引入,利用历史典故,展示了古代文化的深邃与悲壮。接着,通过“作赋情同楚奏哀”,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悲痛相连,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敏感。

在“已遣长沙忧不返,如何宣室召空回?”中,诗人表达了对被贬的无奈与对故土的眷恋,深刻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接下来的“身逢明主犹嗟命,天夺中年亦忌才”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即使在明主之下,命运的无情与嫉妒仍然让有才之人难以自持。

最后一句“也如君吊屈原来”则是对屈原的怀念与自我感叹的结合,形成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共鸣。整首诗以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命运和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陈书痛比秦庭哭:以《陈书》中的悲痛比拟秦朝的哀哭,反映历史的沉重。
  2. 作赋情同楚奏哀:作诗的情感与楚辞中的哀乐相同,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深沉。
  3. 已遣长沙忧不返:已经被贬到长沙,忧虑之情无法返回故地。
  4. 如何宣室召空回:疑问为何仍要召唤我回到宣室,内心的无奈与期盼。
  5. 身逢明主犹嗟命:即使遇到英明的君主,仍然对命运感到惋惜。
  6. 天夺中年亦忌才:命运早逝,才华也受到忌惮,感慨自身遭遇。
  7. 此日题诗还下拜:今天在此题诗,表明对贾谊的敬仰与哀悼。
  8. 也如君吊屈原来:如同你为屈原所做的吊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陈书》与《秦庭》的哭声进行对比,突出历史的悲痛。
  • 对仗:全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犹”和“亦”进行情感的递进和加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贾谊为媒介,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痛心与对历史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陈书:象征历史的沉痛与无奈。
  • 秦庭:代表权力中心的悲剧。
  • 长沙:寓意被贬的无奈与孤独。
  • 宣室:象征着权力与理想的失落。
  • 屈原:代表忠诚与悲壮的历史人物。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蕴含着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陈书痛比秦庭哭”中的“陈书”指的是哪一部书?

    • A. 《史记》
    • B. 《陈书》
    • C. 《汉书》
    • D. 《资治通鉴》
  2. 诗中提到的“宣室”代表什么?

    • A. 一个地名
    • B. 宫廷中的女官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诗歌形式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喜悦
    • B. 惆怅与哀伤
    • C. 愤怒
    • D. 平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其基调更为豪放与乐观,而查嗣瑮的《贾太傅祠》则更加沉重与哀伤。两者的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查嗣瑮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