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4-25 17:13:01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

沸天箫鼓。

笑拥锋车去。

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

还知否。

禁林深处。

已辟金闺路。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点绛唇

作者: 史浩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
沸天箫鼓。笑拥锋车去。
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
还知否。禁林深处。
已辟金闺路。

白话文翻译:

千里之外的欢歌笑语,都是为了君主的美政而赞颂,辅佐他的人才济济。
鼓声和箫声在空中回荡,欢笑着驾着华丽的车子远去。
在卧辙旁攀爬着车辕,随意想停下双旌的车子。
你还知道吗?在禁林的深处,已经开辟出通往黄金殿堂的道路。

注释:

  • 千里欢谣:形容欢快的歌声传遍千里,表达对美政的赞美。
  • 使君:指君主或领导者。
  • 美政:美好的政治。
  • 高三辅:指高明的辅佐者。
  • 沸天箫鼓:形容音乐声响亮,仿佛在沸腾的天空中。
  • 卧辙:车辙的卧着,表示停下的状态。
  • 攀辕:爬上车辕,象征对行程的放松和随意。
  • 双旌:指车上的旗帜,寓意着出行的盛大场面。
  • 禁林:指禁忌的树林,象征隐秘之地。
  • 金闺:指富贵的居所。

典故解析:

此诗中的“金闺”可理解为富贵人家的内宅,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结合。“禁林”则常用来指代封闭和神秘的空间,古代文人常以此形容隐秘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子真,号元白,宋代词人,擅长词及诗,作品多表现豪放及婉约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繁荣之时,诗人借用欢快的音乐与车驾的形象,表达了对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点绛唇》以欢快的调子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宋代的盛世景象。开篇即以“千里欢谣”引人入胜,传达出广泛的赞美声和对君主明政的支持。音乐的元素如“箫鼓”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增强了诗的气氛,仿佛音乐和欢笑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幅热闹的场景。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行车的情景,诗句“笑拥锋车去”不仅表现出出行的喜悦,也暗示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接着转向“卧辙攀辕”,似乎又流露出些许随意和放松,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结尾的“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则一语双关,既暗示了对富贵生活的渴望,也反映出在繁华背后可能藏着的秘密。这种对比让整首词更具深度,引发读者对美好与隐秘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千里欢谣:赞美声传遍千里,表现出国家的繁荣。
    2. 使君美政高三辅:歌颂君主的明智政治和优秀的辅佐者。
    3. 沸天箫鼓:音乐声如沸水般响亮,生动地描绘出欢乐的气氛。
    4. 笑拥锋车去:欢笑着驾车出行,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5. 卧辙攀辕:在车辙旁随意停下,表达出一种放松的态度。
    6. 漫拟双旌住:随意想要停下车,体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7. 还知否:以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8. 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暗示隐秘的富贵之路已经开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喻为沸腾的水,生动形象。
    • 对仗:如“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整首词中多次使用排比结构,增强了气势。
  • 主题思想:诗歌赞美了君主的明智政治与安定的社会,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欢谣:象征快乐和赞美,表现出对社会的热爱。
  • 箫鼓:音乐的象征,寓意欢庆与热闹。
  • 锋车:象征着富贵与权力,体现出出行的气派。
  • 禁林:隐喻秘密与潜在的富贵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禁林”象征什么? A. 开放的树林
    B. 隐秘的地方
    C. 繁华的街道
    答案:B

  2. 诗中“千里欢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赞美
    C. 恐惧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金闺”指代的是? A. 富贵的居所
    B. 贫困的地方
    C. 普通的住宅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史浩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描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史浩多了一份对政治的赞美,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