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时间: 2025-01-11 15:57:25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门太守行
作者:鲍珍(清代)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白话文翻译

不见雁门高,怎么知道太守骄傲?
雁门那么高,雁儿无法飞过,太守的骄傲新过旧。
堂堂又堂堂,汉朝重视循良之士。
多少人考中,承恩奏明光?
多少人考坏,贬斥到他邦?
五匹骏马辉煌,二千石的官职,河间的美丽女子同朝夕相对。
手无寸铁的我拜尘土,清寒逼人太守感到不满。

注释

  1. 雁门:指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关隘。
  2. 太守:古代地方官员,负责辖区的治理。
  3. 堂堂:形容声势或气派,古时多用于形容有威望的人。
  4. 循良:指遵循良善之道,形容品德高尚的人。
  5. 二千石:古代对官职的一种称谓,表示较高的官位。
  6. 河间姹女:指河间地区的美丽女子,常用于形容美丽的女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珍,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鲍珍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入描绘社会百态。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写于清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太守”的骄傲与考生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与士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雁门太守行》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内容上则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高官的骄傲与平民的艰辛,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开头的“雁门高”暗示了太守的权势,而“安知太守骄”则引发读者对权力者心态的思考。诗中反复提到的“考上”和“考下”,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下,成功与失利的无情对比,表现了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描绘的“汉家重循良”,不仅呼应了对贤良之士的期待,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最后几句则通过个人的立场,直面权贵的冷漠与自私,表现出一种悲凉与无奈的情感。整体来看,鲍珍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与对人性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

    • 表达了对太守骄傲态度的质疑,雁门的高度象征着权力的高耸。
  2. 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

    • 高耸的雁门使飞雁无法飞过,暗示了太守的骄傲是无以为继的。
  3.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

    • 重复强调“堂堂”,突出汉朝对贤良之士的重视。
  4. 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

    • 反映了通过科举上升的人的稀缺,暗示了成功的艰难。
  5. 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

    • 说明考取失败的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6. 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

    • 描绘了有权有势的人与美丽女子的生活。
  7. 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

    •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权贵的反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考上上,考下下”,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雁门”比喻高耸的权力与地位。
  •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太守的骄傲与社会的不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对权力与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感慨,以及对贤良之士被忽视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雁门:象征权力与地位的高耸。
  2. 太守:代表地方官员的骄傲与腐败。
  3. 考生:象征着社会底层追求上升的渴望。
  4. 河间姹女:美丽的女性,象征着社会的奢华与腐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太守”主要象征什么? A. 地方的权力
    B. 学者的智慧
    C. 农民的辛苦
    D. 战士的勇气

  2. 填空题:“几人考上上,承恩奏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了“五马煌煌”,表示的是太守的骄奢。
    A. 对
    B. 错

答案

  1. A
  2. 明光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1. 《登高》:同样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个人的悲凉。
  2. 《春望》:描绘战乱带来的苦难,反映出士人对国家的忧虑。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古典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鲍珍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科举制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