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三韩战争未已,午日用张元干韵作》
时间: 2025-01-11 05:4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尽奔涛去。剩此閒萦回几曲,白沙清渚。王浚楼船今谁是,佳节偏夸竞渡。望直北烽烟高处。压阵寒云飞霹雳,杂呼声动地催笳鼓。我亦欲,起宵舞。书生历尽崎岖路。恨终童长缨未系,四方残虏。恩怨喁喁相尔汝,羞作筝琶细语。想泪滴更无乾土。洪范遗编分明在,问询谋龟筮皆从否。三尺剑,为君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了奔腾的涛水永不停息,只有这闲适的时光在几曲回旋,白沙和清澈的水边。如今,王浚的楼船还有谁呢?佳节时节偏偏显得竞渡的热闹。望向北方的烽烟高耸,寒云压阵,雷霆飞舞,杂乱的呼声仿佛催促着战鼓。我也想在夜晚起舞,书生走过了崎岖的艰难之路,遗憾的是还没有系上长缨,四方的敌人仍在残存。恩怨交织,不知彼此的差异,羞于在筝琶间细语。想起泪水滴落,竟无干土可以承载。洪范遗编的哲理仍然存在,询问卦象是否可行。三尺剑,我愿为你而举。
注释
- 奔涛:比喻奔流不息的河流或激荡的潮水。
- 王浚:指三国时期的王浚,曾率船队出征。
- 烽烟:指战争时的烽火。
- 寒云:比喻战争带来的阴霾。
- 长缨:古代文人用于投笔、报国的象征。
- 洪范:指《洪范》一书,阐述政治和治国理政的原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常以历史和战争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三韩战争背景下,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通过古代的历史典故传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贺新郎》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开头以奔涛起句,立刻引入了一个动感的画面,象征着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清澈的白沙和水渚,表现出一种与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宁静与美好。然而,随着王浚的回忆,诗人将目光转向战火纷飞的北方,烽烟四起,寒云压阵,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渴望。
后半部分,诗人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对未能报国的遗憾与无奈。长缨未系的情感,象征着文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后,提到“三尺剑”则是诗人决心投身于国家大义的表现,表现出一种虽有忧虑但依然坚定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尽奔涛去”:开篇以奔腾的潮水引入,象征历史的无尽流逝。
- “剩此閒萦回几曲,白沙清渚”:描绘出宁静的水边景象,与战争形成对照。
- “王浚楼船今谁是”:提及历史人物,表达对英雄的怀念。
- “望直北烽烟高处”:指向北方的战争,彰显国家危机。
- “我亦欲,起宵舞”: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渴望与挣扎。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奔涛:历史的流逝,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烽烟:战争的象征,传达了国家动荡的主题。
- 白沙清渚:宁静与美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不尽奔涛去”中的“奔涛”指什么?
- A. 宁静的水面
- B. 奔流不息的河流
- C. 战争的号角
- D. 诗人的感慨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王浚”是谁?
- A. 一位诗人
- B. 三国时期的将领
- C. 一位文人
- D. 一位商人
答案:B
-
“三尺剑,为君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 B. 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 C. 对和平的向往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以历史背景为基础,抒发个人情怀。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通过古代故事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汪东的《贺新郎》更加强调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更加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