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9:5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二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秋藕丝裙春树面,龙安寺里为家。
时来空馆倚栏斜。栏前新水,日日浸桃花。
素手自撩金索动,腕绳轻约红纱。
东风相见各天涯。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场景,诗人身着细腻的裙子,神情恬静地站在龙安寺的空馆中,俯视着斜靠的栏杆。栏杆前的清水映衬着盛开的桃花,似乎每天都在浸润着它们。她轻柔地用手撩动着金色的绳索,腕上的红纱轻轻缠绕。东风送来相见的机会,却让人各自天涯,路旁的愁苦思绪如霞光般飘散。
注释:
- 藕丝裙:用莲藕的丝制成的裙子,形容轻盈柔美。
- 龙安寺:位于中国,古代寺庙,象征宁静。
- 栏:栏杆,诗中指代场景的依托。
- 新水:清澈的水,给人以新鲜感。
- 桃花:象征爱情和美好,生机勃勃。
- 金索:金色的绳索,象征奢华和美丽。
- 东风:象征春风,带来生机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35-1710),字子华,号梦溪,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常与友人吟诗作对,喜爱游览名山大川。
创作背景:
《临江仙 其二》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此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 其二》以清新婉约的风格,描绘了秋日与春日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情感的深沉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诗的开头通过“秋藕丝裙春树面”将秋天的冷清与春天的生机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把自己置于龙安寺的空馆中,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栏杆前的桃花与新水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素手自撩金索动”一句,描绘了女子轻柔的动作,带有一种动人的美感,同时也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最后两句“东风相见各天涯,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相见的期待与各自分离的无奈,愁思如霞光般散去,令人感到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藕丝裙春树面:
- 描绘了秋天的女子身穿轻盈的裙子,面前是春天的树,形成季节的对比,渗透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
-
龙安寺里为家:
- 表达了诗人对龙安寺的归属感,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时来空馆倚栏斜:
- 诗人在空馆中倚靠着栏杆,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思考的状态。
-
栏前新水,日日浸桃花:
- 新水日复一日浸润着桃花,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美好事物的珍贵。
-
素手自撩金索动:
- 描绘女子轻柔的动作,暗示着对生活的把握。
-
腕绳轻约红纱:
- 细致的描写手腕上的红纱,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东风相见各天涯:
- 东风象征春意,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别离。
-
道傍愁思,散作日边霞:
- 诗人将愁思比作日边的霞光,表达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思比作霞光,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栏前新水,日日浸桃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中相遇与别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藕:象征秋天的宁静与成熟。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生机盎然。
- 金索:象征奢华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东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秋藕丝裙”意指什么?
- A. 季节交替
- B. 女子的美丽
- C. 生活的苦闷
-
“东风相见各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相思之苦
- B. 重逢的喜悦
- C. 人生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龙安寺”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诗人的归属感
- B. 地理位置
- C. 历史遗迹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李清照)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蝶恋花》: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抒发,风格更为婉转柔美。
- 《水调歌头》: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更为深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