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

时间: 2025-01-10 19:03:22

柳腰空舞翠裙烟。

尽日不成眠。

花尘浪卷清昼,渐变晚阴天。

吴社水,系游船。

又轻年。

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
吴文英 〔宋代〕
柳腰空舞翠裙烟。尽日不成眠。
花尘浪卷清昼,渐变晚阴天。
吴社水,系游船。又轻年。
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柳条轻盈地在空中舞动,翠绿的裙子在烟雾中飘荡,我整日无法入眠。花瓣的尘埃卷起了白天的清风,渐渐地,阴云开始笼罩傍晚的天空。吴社的水边,系着游船,岁月又轻轻过去。东风无情,燕子刚刚飞来,带来了一个春寒的夜晚。


注释

  • 柳腰:柳树的枝条细长柔软,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姿态轻盈。
  • 翠裙:翠绿色的裙子,象征青春和美丽。
  • 尽日不成眠:整天都无法入睡,表达内心的烦恼。
  • 花尘:花瓣飘落的尘埃,暗示春天的流逝。
  • 吴社水:指吴地的水,可能是指长江或太湖一带的水域。
  • 系游船:把游船系在岸边,暗示停留与思念。
  • 东风不管:东风无情,春风来临却没有带来温暖。
  • 燕子初来:燕子是春天的象征,初来的燕子暗示春季的到来,但“春寒”又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江南地区。他以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擅长描写女性的柔情与春色景致。

创作背景

《诉衷情》是吴文英的一首经典词作,创作于宋代南方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天景色的迷恋与内心的愁苦。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展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与内心情感的词作。开篇以“柳腰空舞翠裙烟”引入,柳条摇曳,鲜艳的裙子在烟雾中飘舞,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在春风中舞动,婀娜多姿。接着,诗人表达了“尽日不成眠”的苦恼,似乎是因为春日的美景而心烦意乱,或是因思念而无法入睡。

诗中提到“花尘浪卷清昼”,展现了春天的绚烂与短暂。花瓣飘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带着些许惆怅。随着“渐变晚阴天”的描写,气氛也逐渐转为阴郁,显示出对美好事物失去的忧伤。

“吴社水,系游船”则带来一种静谧的画面,船只停泊,似乎在等待什么,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对往事的回忆。最后两句“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更是将春天的温暖与寒冷形成对比,燕子的到来象征春天的回归,却又带来了一丝寒意,给人以希望又失落的感受。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春天的特征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腰空舞翠裙烟:形象描绘柳树的柔美,和女子的舞姿,营造出一种轻盈的春日氛围。
  • 尽日不成眠:表达因美景而生出的烦恼与思绪,暗示内心的不宁静。
  • 花尘浪卷清昼:描绘春天的繁华与流逝,花瓣如尘埃般飘落,暗示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
  • 渐变晚阴天:时间的推移带来了阴云,象征着忧愁的情绪。
  • 吴社水,系游船: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水面上的游船传达出一种静谧、等待的状态。
  • 又轻年:暗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短暂。
  • 东风不管:东风作为春天的使者,却无情地带来寒意。
  • 燕子初来,一夜春寒:燕子的到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却伴随着不期而至的寒冷,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腰”比喻女子的柔美身姿,带有优雅的意象。
  • 拟人:东风被赋予情感,表现出无情。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与对青春流逝的感叹,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与情感之间的挣扎与思索。


意象分析

  • :象征柔美与轻盈,常用来比喻女子的姿态。
  • 翠裙:代表青春与美丽,增添了画面的色彩。
  • 花尘:象征生命的短暂与逝去的美好。
  • 东风:春风的象征,带来生机与变化。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柳腰空舞”的意思是: A. 柳树的枝条在舞动
    B. 女子的舞姿轻盈
    C. 柳树的颜色美丽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东风不管”,这句表达了_____的情感。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花尘”是指春天的美丽花朵。 (对/错)


答案

  1. B
  2. 无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这首词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内心情感。
  • 《春夜喜雨》:杜甫的作品,展现春雨滋润大地的美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诉衷情》都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春江花月夜》更突出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而《诉衷情》则表现内心的忧愁与思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的不同,展现了各自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网络诗词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