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山钟》
时间: 2025-01-26 00:2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锺山钟 李廌 〔宋代〕
延平双剑朝丰城,锺山之钟挟以行。 延平春浪拂天地,左右两龙雷口鸣。 建隆真人君八极,河伯效珍宝钟出。 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 诏赐阊阖濯龙宫,声掩景阳闻九重。 吾闻此钟亦神物,独肯寒溪就埋没。
白话文翻译
延平的双剑前往丰城,锺山的钟也随之而行。 延平的春浪拂过天地,左右两条龙雷鸣般地吼叫。 建隆真人统治八方,河伯献上珍宝,宝钟出现。 不像汾睢的鼎发出光芒,而是逆流而上,浮现万镒的宝物。 皇帝下诏赐予阊阖的濯龙宫,钟声掩盖了景阳的钟声,传遍九重天。 我听说这钟也是神物,但它宁愿在寒溪中被埋没。
注释
- 延平双剑:指古代传说中的宝剑,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 锺山之钟:指锺山上的钟,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 建隆真人:指宋太祖赵匡胤,建隆是他的年号。
- 河伯效珍: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效珍指献上珍宝。
- 汾睢发鼎光:汾睢是古代地名,发鼎光指宝鼎发出光芒。
- 阊阖濯龙宫:阊阖是天门,濯龙宫是宫殿名,象征着皇权的中心。
- 景阳:指景阳钟,古代著名的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约1059-1109),字方叔,号太白山人,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皇权的威严和神圣,通过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皇权的赞美和对神物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宋代皇权的威严和神圣。诗中“延平双剑”和“锺山之钟”象征着权力和神圣,而“建隆真人君八极”则直接赞美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统治。诗中的“河伯效珍宝钟出”和“不似汾睢发鼎光”通过对比,强调了宝钟的珍贵和不同凡响。最后两句“诏赐阊阖濯龙宫,声掩景阳闻九重”和“吾闻此钟亦神物,独肯寒溪就埋没”则表达了作者对神物的敬畏和对皇权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延平双剑朝丰城,锺山之钟挟以行。”:通过“延平双剑”和“锺山之钟”的意象,展现了权力和神圣的结合。
- “延平春浪拂天地,左右两龙雷口鸣。”:通过“春浪”和“两龙雷口鸣”的描绘,增强了诗的动感和气势。
- “建隆真人君八极,河伯效珍宝钟出。”:直接赞美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统治,并通过“河伯效珍”强调了宝钟的珍贵。
- “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通过对比,强调了宝钟的不同凡响。
- “诏赐阊阖濯龙宫,声掩景阳闻九重。”:通过“诏赐”和“声掩景阳”的描绘,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 “吾闻此钟亦神物,独肯寒溪就埋没。”:表达了作者对神物的敬畏和对皇权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延平双剑”和“锺山之钟”的比喻,展现了权力和神圣的结合。
- 拟人:通过“左右两龙雷口鸣”的拟人,增强了诗的动感和气势。
- 对比:通过“不似汾睢发鼎光”的对比,强调了宝钟的不同凡响。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宋代皇权的威严和神圣,表达了作者对皇权的赞美和对神物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延平双剑:象征权力和威严。
- 锺山之钟:象征神圣和庄严。
- 建隆真人:象征皇权的中心。
- 河伯效珍:象征珍宝和神圣。
- 汾睢发鼎光:象征宝鼎的光芒。
- 阊阖濯龙宫:象征皇权的中心。
- 景阳:象征古代著名的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延平双剑”象征什么? A. 权力和威严 B. 神圣和庄严 C. 珍宝和神圣 D. 宝鼎的光芒
-
诗中“建隆真人”指的是谁? A. 宋太祖赵匡胤 B. 宋太宗赵光义 C. 宋真宗赵恒 D. 宋仁宗赵祯
-
诗中“河伯效珍”指的是什么? A. 献上珍宝 B. 宝鼎的光芒 C. 权力和威严 D. 神圣和庄严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李廌的《锺山钟》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 李廌的《锺山钟》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李廌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