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新齐肃政李元让座闲,任氏妇?》
时间: 2025-02-04 15:2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影摇红
新齐肃政李元让座闲,任氏妇?
赋二首录呈太初宣相时中天宝三郎,爱环睡起红妆懒。
背渠素手洗朱铅,吹裂宁王管。
羯鼓嵬坡尘散。记红冰淫淫泪断。
际天长,怅蜀栈青螺,锦江难浣。
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
嫣然一笑尚倾城,桃李空繁满。
银烛春宵苦短。愿青轩流光缓缓。
借诸任袖,回施新斋,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春夜的闲适情景,她懒洋洋地醒来,红妆未施。她的手轻轻地洗净朱铅,悠然自得地吹响宁王的管乐。羯鼓声中,尘埃飞散,似乎回忆起曾经的红泪纷纷。她感叹蜀中的栈道与锦江的水流无情,千古的惊魂在兰草与蕙花间轻轻荡漾。女子嫣然一笑,倾倒众生,桃李满园却显得空旷。银烛燃烧的春宵短暂,愿时间能够慢些流逝,借着任氏的袖子,回馈于新斋,捧起这份美好。
注释
- 新齐肃政:李元让,元代政治人物,可能暗指他当时的政治环境。
- 任氏妇:指任氏的女子,可能是指任氏家族的女子,象征美丽。
- 朱铅:古代化妆品的一种,代表女性的妆容。
- 羯鼓:一种乐器,常用于欢庆的场合。
- 蜀栈:指四川的栈道,象征艰难与遥远。
- 银烛春宵:春夜烛光,象征短暂的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燧,元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风景与人情,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女子的闲适生活,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是一首描绘春夜闲适情景的诗,诗中通过对女子生活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头提到的“新齐肃政”与“任氏妇”,不仅为整首诗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权力与美丽的对比。女子的懒散与朱铅的洗净,暗示着她的闲适与对生活的享受。
诗中多次提到的自然意象,如“蜀栈”、“锦江”、“兰转蕙光”等,营造出一种优雅而又含蓄的美感。尤其是“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与人情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与女子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结尾的“愿青轩流光缓缓”,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愿意在美好中停留。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短暂时光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珍惜,充分展示了元代诗词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新齐肃政李元让座闲:暗示政治背景,诗人以此为引子,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 任氏妇?:引入美丽女子,开始描绘其生活状态。
- 赋二首录呈太初宣相时:表明诗人的创作动机与目的。
- 爱环睡起红妆懒:描绘女子的懒散与美丽。
- 背渠素手洗朱铅:细致地表现她的日常生活。
- 吹裂宁王管:表现出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
- 羯鼓嵬坡尘散:回忆过去,带有一丝感伤。
- 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历史的深切思考与自然的美好交织。
- 银烛春宵苦短:对时间短暂的无奈与珍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烛春宵”,将烛光比作时间的流逝。
- 拟人:自然景物如兰草蕙花被赋予感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和谐的对仗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短暂时光的感悟,流露出对生活的珍惜与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银烛:象征短暂的美好时光,烛光的摇曳也暗示着生活的无常。
- 朱铅:代表女性的美丽与妆容,体现出对美的追求。
- 兰草与蕙花:象征优雅与高洁,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的“银烛”象征了什么?
- A. 永恒的美好
- B. 短暂的时光
- C. 自然的力量
- D. 权力的象征
-
诗中的“羯鼓”代表了什么?
- A. 快乐的回忆
- B. 悲伤的离别
- C. 权力的象征
- D. 自然的声音
-
-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蜀栈”意指__。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时间的__。
-
-
判断题:
- 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整首诗的主题。(对/错)
- 诗中没有涉及任何历史背景。(对/错)
答案:
选择题:1.B,2.A
填空题:1. 四川的栈道,2. 珍惜
判断题:1. 对,2.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比较姚燧与李清照在描绘女性美与生活的细腻程度,两者都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但李清照的作品常带有更多的悲凉情绪,而姚燧则更显得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