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病高厓道中作》

时间: 2025-02-04 15:40:12

役役乾坤远,栖栖道路频。

五年三入蜀,十梦九归秦。

疟鬼偏凌客,山英定笑人。

无劳问前渡,祇觉白头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役役乾坤远,栖栖道路频。
五年三入蜀,十梦九归秦。
疟鬼偏凌客,山英定笑人。
无劳问前渡,祇觉白头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辛苦与思乡之情。作者在辽阔的天地间,行走于频繁的道路上,感到身心俱疲。五年来三次来到蜀地,常常在梦中归向故乡秦地。旅途中的疟疾缠绕着我,而山中的野花却似乎在嘲笑我的遭遇。无需询问前方的渡口,只觉得白头已然新生。

注释:

  • 役役:形容忙碌、奔波的样子。
  • 栖栖:形容停留不定、行踪频繁。
  • :指蜀地,即今四川地区。
  • :指古时的秦国,今陕西一带。
  • 疟鬼:指疟疾,古人常用“鬼”来形容病痛。
  • 山英:指山中的野花,通常指美丽而自由的野生植物。
  • 无劳问前渡:意思是不必询问前面的渡口,表达一种无奈和放弃的心态。
  • 白头新:意指年岁已高却又感受到了新的变迁或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燧(约1295年-约1370年),元代诗人,字仲明,号心庐,浙江人。姚燧以诗名世,尤其擅长古体诗,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舆病高厓道中作》写作于姚燧身处旅途之际,表现了他在外漂泊的艰辛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中隐含的病痛和疲惫,正是他在旅途中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开篇“役役乾坤远,栖栖道路频”,描绘了漫长而艰辛的旅途,诸多的忧愁与劳累瞬间涌现。诗人用了“五年三入蜀,十梦九归秦”来表现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五年间的三次往返,十个梦中有九次归向故乡,体现了他心中对故土的依恋。

接着“疟鬼偏凌客,山英定笑人”,诗人将旅途中的病痛与山中的野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无奈与幽默。最后一句“无劳问前渡,祇觉白头新”则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自身的变化。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也有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役役乾坤远:描绘了漫长而疲惫的旅途,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辛劳。
  2. 栖栖道路频:形容旅途的频繁与不定,展现了行旅的无常。
  3. 五年三入蜀:回忆五年间三次前往蜀地,体现出对蜀地的熟悉与无奈。
  4. 十梦九归秦:梦境中几乎每个梦都回到故乡,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 疟鬼偏凌客:旅途中的病痛,暗示生活的艰辛。
  6. 山英定笑人:山中的野花似乎在嘲笑旅人的困苦,反映出对比和无奈。
  7. 无劳问前渡:不再关心未来的路,表现出一种放弃和无奈的态度。
  8. 祇觉白头新:感受到的是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变迁,既忧伤又富有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疟病比作“鬼”,增强了病痛的形象化。
  • 对仗:如“役役乾坤远,栖栖道路频”,增强了音律美。
  • 反衬:通过山英的笑与自己的病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情感的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辛苦的描绘与对故乡思念的表达,反映了流浪者的内心挣扎与对生活的无奈,是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乾坤:象征广阔的天地,代表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2. 道路:代表人生的旅程,充满变数与不确定。
  3. 蜀、秦:象征着故土与归属感,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
  4. 疟鬼:象征病痛与困扰,表现出旅途的艰难。
  5. 山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无忧,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指的是哪个地区? A. 今北京
    B. 今四川
    C. 今陕西
    D. 今江浙

  2. 诗人用“疟鬼”来形容什么? A. 乡愁
    B. 病痛
    C. 旅途
    D. 自然

  3. “无劳问前渡”是什么意思? A. 不关心未来的渡口
    B. 不关心旅途的风景
    C. 不关心家乡的消息
    D. 不关心朋友的安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关注社会动荡带来的苦楚。
  • 李白《静夜思》:表达了浓厚的乡愁,情感上更为直接而深切。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