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词》

时间: 2025-01-27 03:18:37

骑裔裔,车斑斑。

鼓箫悲,神欲还。

轰振凯,隐林谷。

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意思解释

太白词

作者:苏轼 〔宋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骑裔裔,车斑斑。鼓箫悲,神欲还。轰振凯,隐林谷。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白话文翻译:

骏马奔腾,车辙斑驳。鼓声和箫声悲切,神魂似欲归去。轰鸣声振动,隐匿于林谷之间。执着妖邪,归来献上战利品,千里之间一片肃穆。

注释:

  • 骑裔裔:骑马的声音,形容马奔腾的姿态。
  • 车斑斑:车辙留下的印记,形容行走过的痕迹。
  • 鼓箫悲:鼓声和箫声悲哀,二者常用于表现离别或哀伤的情感。
  • 神欲还:精神似乎想要回归,表达一种思乡或归隐的情感。
  • 轰振凯:轰鸣声震动,可能指代战斗的场景。
  • 隐林谷:隐藏在树林和山谷之间,形容某种隐秘之地。
  • 执妖厉:把妖邪之物抓住,可能暗指征战或驱赶邪灵。
  • 归献馘:归来献上战利品,表达胜利的归来。
  • 千里肃兮:千里之间肃然起敬,形容战斗后的肃穆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太白词》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波折后,寄情于自然之中,表达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词可能是在他游历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气息与世俗间的对比时所作,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哲思。

诗歌鉴赏:

《太白词》通过描绘马车奔腾、音乐悲切、战斗场景与归来的壮观,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胜利的反思。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让人仿佛可以感受到马蹄声的轰鸣与鼓声的悲切。诗人在自然与战斗之间的转变,反映了他对英雄气概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和归属的思考,骑马与车辙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选择。鼓声和箫声的结合,不仅是音乐的对比,也是情感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的“千里肃兮”,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细腻,既有对战斗胜利的欢欣,也有对归属安宁的追求,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骑裔裔,车斑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马的奔腾与车辙的痕迹相互交织,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动感。
  2. 鼓箫悲,神欲还:音乐的悲切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似乎在呼唤一种归属感。
  3. 轰振凯,隐林谷:气氛的转变,战斗的回响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动与静的和谐。
  4. 执妖厉,归献馘:征战归来,带着胜利的战利品,象征着对邪恶的征服与自我的超越。
  5. 千里肃兮:千里之外的肃穆,表现了对历史、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声比作悲切,赋予音乐以情感。
  • 对仗:如“鼓箫悲,神欲还”,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神”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

主题思想:

《太白词》通过对马车、音乐与战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追求、对胜利的感慨以及对归属的渴望。诗中展现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深刻联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骑马:象征着自由与豪迈。
  • 车辙:代表着人生的旅途与经历。
  • 鼓箫:音乐的悲切,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隐林谷:自然的宁静,暗示内心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骑裔裔”形容的是哪种景象? a) 骏马奔腾
    b) 静谧的森林
    c) 车辙印记
    d) 悲伤的音乐

  2. “千里肃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沉思
    d) 自由

答案

  1. a) 骏马奔腾
  2. c) 沉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苏轼《太白词》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描绘,而苏轼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