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定王台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6:16: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定王台 其二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羽旄钟鼓旧曾游,
沟叶宫花迹尚留。
耆老遗开秦雍土,
登临伟观楚湘州。
月明故国存千祀,
木落空山又一秋。
极目长天诗不尽,
西风吹雁使人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游览过的定王台的怀念。诗人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听到的钟鼓声和看到的美景,虽然时光流逝,昔日的痕迹依然残留。站在这伟大的观景台上,诗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想起了古老的秦国和雍州的遗迹。明月照耀着故国,仿佛千年历史依旧存在。秋天的树木已经凋落,空山又迎来了一次秋天的轮回。诗人极目远眺,满怀感慨,诗意却似乎无尽。西风吹来,天鹅南飞,触动了诗人的忧愁。
注释
- 羽旄:古代军旗,象征着王权和荣耀。
- 钟鼓:古代乐器,常用来庆祝和祭祀,具有历史感。
- 耆老:年长的人,通常指有经验和智慧的人。
- 秦雍土:指古代的秦国和雍州,象征着历史的悠久。
- 伟观:指壮丽的景观。
- 千祀:千年的历史,表示时间的漫长。
- 木落:树木的凋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
- 极目:向远处眺望,表示视野开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定王台,诗人通过这座古台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在历史的长河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登定王台 其二》是一首极具抒情意味的诗作,展示了李曾伯对历史和故国的深切思考。诗中以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开篇“羽旄钟鼓旧曾游”,不仅唤起了对于过往游历的追忆,也暗示了王权的衰败与往昔的辉煌。“沟叶宫花迹尚留”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过往的留恋与对历史的感悟。
接下来的“耆老遗开秦雍土”,将个人的情感和历史的厚重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对古老文化的敬仰。诗人在此处不仅是回望过去,更是在提醒自己对历史的责任感。随后“月明故国存千祀”,则通过明月的意象,传达出对故国长久存在的希望与思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波澜起伏,先是追忆往昔,继而感慨时光流逝,最后以“西风吹雁使人愁”结束,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思考。总体而言,这首诗集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于一体,体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旄钟鼓旧曾游:回忆过去在此地的游览,感受到昔日的繁华与热闹。
- 沟叶宫花迹尚留:尽管时光流逝,但当年的美景仍在,留下了痕迹。
- 耆老遗开秦雍土:年长者所遗留的文化和历史,代表着秦国的辉煌。
- 登临伟观楚湘州:站在高台上,俯瞰壮丽的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 月明故国存千祀:明亮的月光照射着故乡,仿佛千年的历史依旧存在。
- 木落空山又一秋:秋天来临,树木凋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极目长天诗不尽:极目远眺,感受到诗意的无限与情感的深邃。
- 西风吹雁使人愁:西风吹来,天鹅南飞,触动了诗人的愁绪。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月明故国存千祀”与“木落空山又一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月”“木”“西风”等意象,渲染了诗的情感氛围。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游历和怀古之情为线索,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旄:象征古代的荣耀与权力。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木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西风: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及忧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羽旄钟鼓旧曾游”中的“羽旄”指什么?
A. 军旗
B. 音乐
C. 自然景物 -
诗中提到的“耆老”是指什么?
A. 年轻人
B. 年长者
C. 动物 -
诗的最后一句“西风吹雁使人愁”中,西风代表了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夏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时间的感慨。
- 《登高》(杜甫):在登高望远中抒发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登定王台 其二》均为登高作,前者重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忧虑,后者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