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担簦畏炎暑,肃肃问宵征。
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
云迷青障小,月挂玉钩横。
农舍欲安挽,戒奴毋大惊。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夏天,我撑着伞,惧怕着高温,静静地询问夜行的情况。马已经走了十里,天边传来的鸡鸣声才刚刚响起。云雾遮住了小青山,月亮像横钩一样挂在空中。想要在农舍里安顿下来,提醒仆人们不要大惊小怪。
注释:
- 担簦:撑伞,指的是遮阳伞。
- 炎暑:炎热的夏天。
- 肃肃:形容安静或者轻声细语的样子。
- 问宵征:询问夜间的征途,指的是夜行的情况。
- 马首:指马的头,诗中用来表示距离。
- 鸡声:指早晨鸡鸣。
- 云迷青障小:云雾迷蒙了小青山。
- 月挂玉钩横:月亮像钩子一样悬挂在空中。
- 农舍欲安挽:想要在农舍里安顿下来。
- 戒奴毋大惊: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约1050年—1126年),字德明,号云峰,宋代诗人,山水诗派的重要代表。李曾伯的诗风清新自然,讲究意境,常以田园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晓行梧桐岭》创作于李曾伯在旅途中的一个清晨,诗描绘了他在晨光初现时的旅途情景,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此时的社会环境正是宋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们常通过山水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晓行梧桐岭》是一首描绘晨行景色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性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开篇的“担簦畏炎暑”便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炎热,然而诗人却选择了在此时出行,表现出一种勇敢与坚持。接下来的“肃肃问宵征”则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考与沉静,仿佛在与夜的沉默对话。
“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一句,时间的推移与距离的变化在此刻交织,鸡鸣声的响起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示着诗人此行的目的与期待。接下来“云迷青障小,月挂玉钩横”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心境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月亮与云彩交相辉映,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
最后两句“农舍欲安挽,戒奴毋大惊”则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温暖,虽在旅途中但仍心系农舍,表现出一种对家园的眷恋。整首诗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细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担簦畏炎暑:诗人撑伞,避开夏日的高温,营造出一种避暑的情景。
- 肃肃问宵征:轻声询问夜间的行程,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
- 马首已十里:马已经走了十里,表明了行程的进展。
- 鸡声才五更:鸡鸣声响起,时间刚刚是五更,暗示着黎明的来临。
- 云迷青障小:云雾笼罩着小青山,描绘出一幅朦胧的自然景象。
- 月挂玉钩横:月亮像钩子一样横挂在空中,生动地描绘了夜空的美丽。
- 农舍欲安挽:诗人想要在农舍中安顿下来,表现出对家园的向往。
- 戒奴毋大惊: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体现出一种平和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挂玉钩横”,将月亮比作玉钩,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云”、“月”、“鸡声”等意象,构建出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晨行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与对家园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担簦:象征着避暑与旅途的开始。
- 鸡声: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代表生活的节奏。
- 云迷: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变幻。
- 月挂: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体现出夜晚的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担簦畏炎暑”中的“担簦”指的是什么?
- A. 扶手
- B. 撑伞
- C. 背包
-
诗中“鸡声才五更”中的“五更”指的是?
- A. 早晨
- B. 下午
- C. 晚上
-
诗人在旅途中对仆人说“戒奴毋大惊”,他想表达什么?
- A. 让仆人们放松
- B. 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
- C. 让仆人们快点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作品,描绘了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晓行梧桐岭》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通过旅途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而后者则通过夜景,传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李曾伯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