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精蓝在城市,幽趣入林泉。
草白知秋晚,苔青是雨前。
云生窗外树,霞污水中天。
纵目有如此,还应放钓船。
白话文翻译
在城市中,天空显得格外清澈,幽静的趣味融入了山林与泉水。
白色的草叶透出秋天晚来的气息,青色的苔藓则预示着雨前的湿润。
窗外的树木被云彩映衬,水中的天际因霞光而染上了颜色。
既然眼前有如此美景,不妨放下钓竿,去钓鱼吧。
注释
- 精蓝:形容天空的颜色清澈明亮。
- 幽趣:形容环境的幽雅趣味。
- 草白:草的颜色变白,暗示秋天的来临。
- 苔青:青苔的颜色,表示雨前的湿润。
- 云生窗外树:窗外的树木被云彩所环绕,形成美丽的景象。
- 霞污:霞光映照,形成水面的色彩变化。
- 纵目:放眼远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心境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放钓船”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向往的闲适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秉正,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自然诗作而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融入自然景观,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九日过慧照庵》创作于清代一个九月九日的秋日,诗人可能是在游玩时偶然经过慧照庵,受到当时秋日景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开篇以“精蓝在城市,幽趣入林泉”引入,描绘了城市与自然的对比,展现了城市的清新与自然的幽雅。接着“草白知秋晚,苔青是雨前”则细致地描绘了秋天的特征,草色的变化和苔藓的湿润预示着季节的更替,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
“云生窗外树,霞污水中天”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窗外自然景色的变化,云彩和霞光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宁静。最后一句“纵目有如此,还应放钓船”更是传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在美好的自然中钓鱼,享受一份宁静与安逸。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体现了传统诗歌中“诗言志”的理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精蓝在城市:描绘城市的天空清澈,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 幽趣入林泉:自然的幽静趣味融入山林与泉水,展现出自然的美好。
- 草白知秋晚:草的颜色变白,象征秋天的到来。
- 苔青是雨前:青苔的湿润,暗示即将来临的雨水。
- 云生窗外树:窗外的树木被云彩映衬,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象。
- 霞污水中天:水面因霞光而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 纵目有如此:放眼远望,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 还应放钓船: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诗人渴望去钓鱼,享受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象与生活状态进行比较,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通过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秋天的来临,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精蓝: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理想生活的向往。
- 幽趣:表现环境的宁静与美好,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情感。
- 草白:象征季节的更替,暗示时间的流逝。
- 苔青:象征生机与期待,体现自然的生命力。
- 云霞:象征变化与美好,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白知秋晚”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炙热
- D. 冬天的寒冷
-
“幽趣入林泉”中的“幽趣”指的是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自然的幽静趣味
- C. 城市的喧嚣
- D. 人们的无聊
-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人生的奋斗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
- C. 家庭的温暖
-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山水的和谐美。
- 李白《夜泊牛津》:表现了夜间自然的宁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