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湖上登高寄前人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6:57

舣棹湖亭又访山,寺楼登赏十三间。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拥朱轮未得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舣棹湖亭又访山,
寺楼登赏十三间。
更寻半隐先生迹,
一拥朱轮未得还。

白话文翻译

我在湖边停船,再次去拜访那山。
在寺楼上欣赏那十三间的风景。
我还在寻找隐居的先生的踪迹,
一群人围着朱轮,未能返回。

注释

  • 舣棹:停船,棹指船桨。
  • 湖亭:湖边的亭子。
  • 寺楼:寺庙的高楼。
  • 登赏:登上高处观赏。
  • 半隐:隐居一半,指隐士在山中居住。
  • 朱轮:朱色的车轮,可能指的是游船或车马,象征繁华与喧嚣。

典故解析

  • “隐士”:指古代追求清净生活的人,常常与山水自然相伴,如陶渊明等。
  • “十三间”: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古代建筑的结构,象征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抃,宋代诗人,字子元,号静庵。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与作者在特定的节日(如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活动有关,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山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赏景的情景。开篇的“舣棹湖亭又访山”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美景的向往,湖边的停船和山上的游览相得益彰。接下来提到的“寺楼登赏十三间”,不仅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隐含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追溯。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反映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最后一句“一拥朱轮未得还”则展现了现实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繁华中仍然难以忘怀那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体现出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士文化的尊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舣棹湖亭又访山:诗人停下船,在湖边的亭子里,再次去拜访那座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寺楼登赏十三间:在寺庙的高楼上欣赏那十三间的美景,暗示了对文化和历史的敬重。
  3. 更寻半隐先生迹:继续寻找隐士的踪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一拥朱轮未得还:一群人围着朱色的车轮,象征着繁华与喧嚣,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舣棹湖亭”与“寺楼登赏”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朱轮象征着繁华的生活,隐士象征着高洁的理想。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追求。通过对湖山美景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现实繁华的反思与对隐士文化的崇敬。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自然之美。
  • :代表高洁与隐逸。
  • 寺楼:体现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朱轮:象征繁华与世俗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舣棹湖亭”是什么意思? A. 停船的地方
    B. 观山的亭子
    C. 走路的山道
    答案:A

  2. 诗中的“朱轮”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轮子
    B. 船
    C. 车马
    答案:C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大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作品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在山水描绘中融入豪放的个性,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

以上作品与赵抃的诗歌在主题与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