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乐 正月十七夜放灯》
时间: 2025-02-04 15:35: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部乐 正月十七夜放灯》
腰鼓轰雷,看软舞柘枝,紧吹桐角。
紫薇厅里,艳发红莲千萼。
选三五玉貌童男,试山香帽样,彩缕金错。
单于小队,一一轻躯如鹤。
连呼瓦盆注酒,教青狮痛饮,锦球腾跃。
尽伊画廊月上,绮筵花落。
似临淮赏灯朔漠,朱焰结郁金孔雀。
莱国烛泪,防诘旦传满关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七的放灯盛会,鼓声如雷,伴随着轻柔的舞姿和乐器的吹奏。紫薇厅内,美丽的女子像盛开的红莲般绚烂。精挑细选的年轻美男,试穿着香气四溢的帽子,装饰华丽。舞蹈的小队,身姿轻盈如鹤。大家呼喊着用瓦盆盛酒,让青狮痛快地饮酒,锦球在空中飞跃。灯火辉煌的画廊下,花瓣纷飞,宛如临淮的灯会,红色的火焰宛如郁金孔雀般绚丽。莱国的烛泪流淌,防诘旦的歌声传遍关洛。
注释
- 腰鼓: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由一圈鼓面和鼓架组成,声响浑厚。
- 柘枝:即柘树的枝条,用于舞蹈。
- 紫薇厅:紫薇花盛开的地方,象征美丽和富贵的场所。
- 玉貌童男:指年轻俊美的男子。
- 彩缕金错:形容华丽的装饰品。
-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这里可能指代舞者。
- 青狮:舞狮时的“青狮”,象征吉祥。
- 朱焰:火焰的红色,形容灯光的璀璨。
- 郁金孔雀:象征华美的装饰品或景象。
- 莱国烛泪:形容灯烛泪滴,可能指代灯光的微弱或情感的流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善于描绘生活场景,作品多表现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语言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正月十七的灯会,表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的欢庆和热闹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文化。
诗歌鉴赏
《三部乐 正月十七夜放灯》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正月灯会的热闹气氛。诗中采用豪放的语言,通过“腰鼓轰雷”和“艳发红莲千萼”等描写,展现出节日的欢快气氛。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青狮痛饮”和“锦球腾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灯火辉煌的盛会中,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在对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年轻俊男与柔美舞者的互相映衬,展现了节日的多姿多彩。同时,诗中提到的“朱焰结郁金孔雀”,不仅描绘了灯会的景象,也暗示了繁华与美丽的结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传统节日的赞美,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通过丰富的文化意象,诗人将灯会的热闹场面与人们的欢庆情绪完美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腰鼓轰雷:鼓声如雷,渲染出节庆的气氛。
- 看软舞柘枝:舞者轻柔的舞姿让人陶醉。
- 紧吹桐角:乐器的声音增强了节日的氛围。
- 紫薇厅里:美丽的环境,象征着盛会的奢华。
- 艳发红莲千萼:美女如花,象征着节日的盛况。
- 选三五玉貌童男:挑选美貌的年轻男子,增加节日的喜庆。
- 试山香帽样: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增添了节日的色彩。
- 彩缕金错:形容装饰品的华丽多彩。
- 单于小队:舞者在欢快的氛围中翩翩起舞。
- 连呼瓦盆注酒:大家欢呼着饮酒,展现出欢乐的场景。
- 教青狮痛饮:狮子舞的热闹场面,象征吉祥。
- 锦球腾跃:欢快的气氛让人心情愉悦。
- 尽伊画廊月上:在月光下的盛会,形成美丽的画面。
- 绮筵花落:盛会中的美丽场景,如花瓣般飞舞。
- 似临淮赏灯朔漠:灯会的热闹景象,令人向往。
- 朱焰结郁金孔雀:形容灯火的璀璨与华美。
- 莱国烛泪:灯光熠熠,泪水轻滴,象征情感的流露。
- 防诘旦传满关洛:歌声传遍,象征节日的欢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鼓声比作雷声,增强了气氛的渲染。
- 拟人:将青狮描绘得如同人般痛快饮酒,增添了趣味。
- 对仗:如“艳发红莲千萼”,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正月灯会的欢庆场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腰鼓:象征节日的欢庆与热闹。
- 红莲:象征美丽与繁华。
- 青狮:象征吉祥与欢乐。
- 朱焰:象征热烈的气氛与绚丽的灯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笛子
- B. 腰鼓
- C. 琵琶
-
“艳发红莲千萼”中的“红莲”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美丽
- C. 悲伤
-
诗中提到的“青狮”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舞狮
- C.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夜》
- 《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比较樊增祥的《三部乐》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均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樊增祥侧重于节日的喜庆,而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