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居创毕,诏入凤池年。
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
石溪盘鹤外,岳室闭猿前。
柱史题诗后,松前更肃然。
白话文翻译:
白云间的草堂刚刚完成,便接到诏令进入凤池。
树林里高耸的双峰上生长着树木,潭水在寺庙和泉水之间分开。
石溪在鹤的身外蜿蜒流淌,岳室在猿的面前静闭。
柱史在这里题写诗篇,松树前显得更加肃然。
注释:
- 白云居:指的是白云草堂,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 凤池:古代宫殿的池塘,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林长双峰树:指的是高耸的双峰与茂密的树林。
- 潭分并寺泉:潭水分流,流向寺庙与泉水,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石溪:石头间流淌的小溪。
- 岳室:山中的庙宇或居所,可能指隐士的住所。
- 柱史:古代的文人或书法家,题诗的人。
- 肃然:形容气氛庄重、肃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得仁居住在庐山的草堂期间,受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草堂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刚完成草堂的建造,便接到入朝的诏令,表现了他生活的矛盾:一面是对隐居生活的珍惜,另一面又必须面对官场的召唤。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如“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展现了庐山的秀美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在此处的精神寄托,柱史题诗传递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诗歌的尊重,而“松前更肃然”则渲染了一种庄重的氛围,似乎在表达诗人与自然、文化的深厚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居创毕,诏入凤池年:诗人刚完成草堂的建造,便接到朝廷的召唤,暗示着隐士与官场之间的拉扯。
- 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高耸的双峰和清澈的潭水,意境悠远。
- 石溪盘鹤外,岳室闭猿前:石溪蜿蜒流淌,隐士的居所静谧而安静,表现了生活的恬淡与自然的和谐。
- 柱史题诗后,松前更肃然:文人题诗后,松树前的气氛愈加庄重,显示出诗人与自然、文化的深厚联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隐士生活与官场召唤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意象:如“白云”、“双峰树”,这些自然意象勾勒出优美的山水画面。
- 象征:松树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柱史题诗则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隐逸。
- 双峰:代表着高洁与坚毅。
- 潭水:象征着情感的深邃与宁静。
- 松树: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接到的“诏”是指什么?
- A. 召唤入朝
- B. 颁布法令
- C. 赠予土地
- D. 书信往来
-
“林长双峰树”中的“双峰”指代什么?
- A.两座山
- B.两棵树
- C.两条溪流
- D.两位隐士
-
最后一句“松前更肃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愉悦
- B. 悲伤
- C. 严肃
- D. 惊讶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与刘得仁的诗歌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强调人生哲理与感悟,而刘得仁则更关注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网络资源(如诗词网、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