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越客归》

时间: 2025-04-28 01:38:56

霜薄东南地,江枫落未齐。

众山离楚上,孤棹宿吴西。

渚客留僧语,笼猿失子啼。

到家冬即是,荷尽若耶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越客归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霜薄东南地,江枫落未齐。
众山离楚上,孤棹宿吴西。
渚客留僧语,笼猿失子啼。
到家冬即是,荷尽若耶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冬之际,江南的景色。霜气轻薄地笼罩着东南地区,江边的枫树叶子尚未完全落下。远处的山峦与楚地相隔,孤独的小船停靠在吴地的西岸。水边的旅客与僧人交谈,猿猴因失去孩子而悲啼。等他回到家,冬天就已经到了,就像那荷花凋谢的若耶溪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薄:指霜气轻薄,形容天气寒冷,正值秋末冬初。
  • 江枫:江边的枫树,枫叶在秋冬时节变得红艳,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众山离楚上:众多的山峦远离楚地,描绘出山水的遥远与分隔。
  • 孤棹:独自划桨的小船,隐喻孤独的旅程。
  • 渚客:水边的旅客,可能是诗人自己,或是他人的映射。
  • 笼猿失子啼:猿猴因失去孩子而哭啼,增添了悲伤的情景。

典故解析:

  • 若耶溪:指的是位于浙江的若耶溪,以荷花著称,诗中提到“荷尽”,意味着荷花已经盛开之后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少有名声,作品多为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冬之际,正值诗人送别朋友,意在表达离别的惆怅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悟。


诗歌鉴赏:

《送越客归》是一首展现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的诗作。诗开头以“霜薄东南地”引出寒冷的天气,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下来的“江枫落未齐”则利用枫树的意象,再次强调季节的变迁,带给读者一种深切的秋冬交替之感。

“众山离楚上,孤棹宿吴西”描绘了旅途的孤独与远离,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此处的“孤棹”不仅是对旅人孤独感的渲染,也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分离的必然。接着“渚客留僧语,笼猿失子啼”一句,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旅客与僧人的对话以及猿猴的悲啼,营造出一种温情与悲伤交织的画面。

最后一句“到家冬即是,荷尽若耶溪”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深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薄东南地:描绘天气,暗示秋冬的来临。
  2. 江枫落未齐:展示江南秋景,枫叶未落,象征季节的变迁。
  3. 众山离楚上:地理位置的描述,远离故土的孤独感。
  4. 孤棹宿吴西:旅途的孤独,船停泊在吴地,隐含思念与分离。
  5. 渚客留僧语:水边旅客与僧人交流,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6. 笼猿失子啼:猿猴失子,情景悲凉,增添了离别的愁苦。
  7. 到家冬即是:回家时已是冬季,时间的流逝令人生感慨。
  8. 荷尽若耶溪:荷花凋谢,象征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生的无常,深刻而优美。
  • 拟人:猿猴的啼叫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众山离楚上,孤棹宿吴西”,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自然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暗示季节的变化。
  • 江枫:代表自然美景,同时蕴含离别的情感。
  • 孤棹:象征孤独的旅途,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猿猴:悲啼代表着失去与情感的悲伤。
  • 若耶溪:象征荷花的凋谢,暗喻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霜薄东南地”,是为了表达什么季节的变化?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冬季
    • D. 冬季
  2. “孤棹宿吴西”中的“孤棹”象征什么?

    • A. 友人的陪伴
    • B. 孤独的旅程
    • C. 船的平稳
    • D. 渔夫的生活
  3. 诗中“荷尽若耶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命的赞美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春天的向往
    • D. 对秋天的喜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柳宗元
  • 《夜泊牛斗星》——李白

诗词对比:

《送越客归》与柳宗元的《江雪》都描绘了孤独的旅程与自然景色,但《江雪》更突出孤独与清冷的氛围。而《送越客归》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两首诗都有着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