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日骆家亭子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亭台腊月时,松竹见贞姿。
林积烟藏日,风吹水合池。
恨无人此住,静有鹤相窥。
是景吟诗遍,真于野客宜。
白话文翻译:
在腊月的冬日,亭台显得格外清幽,松和竹呈现出坚贞的姿态。
森林里积雪如烟,遮蔽了阳光,微风吹拂,水面与池塘相连。
我心中怨恨无人来此居住,只有静谧的白鹤在旁窥视。
这样的美景真适合吟诗,尤其对过客来说更是宜人。
注释:
- 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通常在冬季。
- 贞姿:指松竹的坚贞挺拔的形态。
- 林积烟藏日:形容森林中积雪如烟,遮挡了阳光。
- 风吹水合池:风吹过,水面波动,与池塘相连。
- 恨:在此表示惋惜和羡慕。
- 静有鹤相窥:静谧中,有白鹤在一旁观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写个人情感为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冬日,表达了诗人对冬日景色的欣赏与对孤独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冬日骆家亭子》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的诗作,诗人在寒冷的腊月中,通过描绘亭台、松竹、林雪等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冬日宁静的向往和对孤独生活的惋惜。诗的开篇便以“亭台腊月时”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冬日氛围,松竹的“贞姿”则象征着坚韧与不屈,展现了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接下来的“林积烟藏日”,则通过“烟”和“日”的对比,表现出冬日的沉寂与幽暗,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水面与池塘的结合,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孤独。最后两句“恨无人此住,静有鹤相窥”,不仅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也突出了白鹤的孤独与高洁,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悲凉的意境。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自我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亭台腊月时:冬天的亭台,显得格外清冷。
- 松竹见贞姿:松竹的姿态在冬天显得更加坚韧。
- 林积烟藏日:森林中的积雪如烟,遮住了阳光,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风吹水合池:微风吹动,水面波动,与池塘相连,形成美丽的景象。
- 恨无人此住:感到惋惜,这样美丽的地方没有人居住。
- 静有鹤相窥:只有静谧的白鹤在观察,增添了孤独的气氛。
- 是景吟诗遍:这样的美景使人想吟唱诗篇。
- 真于野客宜:这景色对过客来说是极好的。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林积烟藏日”比喻自然的神秘。
- 拟人:白鹤的“相窥”赋予其人性化的动作,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形式,如“亭台腊月时,松竹见贞姿”。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冬日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孤独的思考,透过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幽、宁静与内心的惆怅。
意象分析:
- 亭台:象征着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场所,提供了诗人思考的空间。
- 松竹:代表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雪与烟:形成了冬季特有的氛围,象征着宁静与冷寂。
- 白鹤:象征着高洁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腊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冬天
-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鹤”象征什么?
- A. 人际关系
- B. 高洁与孤独
- C. 欢乐与热闹
- D. 生活的富足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自然的欣赏和孤独的思考
- C. 对友情的珍视
-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冬夜修竹》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冬夜修竹》:同样描绘了冬天的竹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考。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但王维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