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同岵云上人鲁望弟过徐氏园亭》
时间: 2025-01-27 03:36: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同岵云上人鲁望弟过徐氏园亭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垒石支泉,架壑招烟。
小桥外老屋斜川。
洁何忍唾,静欲成眠。
恰半栏花,数陂竹,一湖莲。
距村背郭,嶒泓萧瑟,
似蜗庐又似渔船。
无冬无夏,非陌非阡。
尽昼呼卢,朝说剑,夜鸣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山水园亭的美丽场景:堆砌的石头支撑着泉水,山谷间烟雾缭绕。小桥外有一座老屋,斜倚在小溪旁。清泉透明得让人不忍吐唾,静谧的环境让人想要入睡。正好是一半的栏杆旁,有几丛花、几块竹林和一湖莲花。远离村庄的后面,深潭显得萧瑟,既像蜗牛的家,又像渔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没有冬天也没有夏天,既不是田埂也不是小路。昼间可以呼唤朋友,早晨可以谈论剑术,夜晚可以拉弦歌唱。
注释:
- 垒石:堆砌的石头,支撑泉水的意思。
- 招烟:引导烟雾,形容山谷幽静之美。
- 洁何忍唾:水清澈透明,让人不忍吐唾。
- 恰:正好,恰如其分。
- 半栏花:栏杆上盛开的花。
- 嶒泓:深潭,形容水深而清澈。
- 蜗庐:蜗牛的住所,隐喻宁静的环境。
- 呼卢:呼朋唤友,指朋友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1690),清代词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景色,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以自然景色为寄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行香子 同岵云上人鲁望弟过徐氏园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田园生活场景。词的开头以“垒石支泉,架壑招烟”引入,设定了自然环境的基调。接下来的描述则通过“老屋”、“斜川”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词中“洁何忍唾,静欲成眠”的句子,表达了词人的宁静心境,清澈的水流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
诗中通过“恰半栏花,数陂竹,一湖莲”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园亭的美丽景致,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体现在对花草树木的赞美,也反映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无冬无夏,非陌非阡”更是将这种宁静和安逸推向了极致,词人仿佛在描绘一个超越时空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昼夜的交替和朋友间的聚会都显得格外珍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整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令人心向往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垒石支泉:石头堆砌而成的小泉,象征自然的原始美。
- 架壑招烟:在峡谷间引导烟雾,显示景色的迷人。
- 小桥外老屋斜川:小桥和斜倚的老屋,描绘出乡村的恬静。
- 洁何忍唾,静欲成眠:水清澈明净,让人不忍唾弃,宁静至极以至于想要入睡。
- 恰半栏花,数陂竹,一湖莲:栏杆上的花、竹林、莲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 距村背郭,嶒泓萧瑟:远离村庄的深潭,显得冷清而孤独。
- 似蜗庐又似渔船: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安静而宜人的环境。
- 无冬无夏,非陌非阡:描绘了一个无时无季、无路无田的理想世界。
- 尽昼呼卢,朝说剑,夜鸣弦:描绘朋友间的聚会和交流,充满了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蜗庐又似渔船”,形象生动。
- 对仗:有助于增强节奏感,如“无冬无夏,非陌非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山水园亭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和对友人聚会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象征坚固和永恒。
- 泉:代表清澈、生命的源泉。
- 花、竹、莲: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蜗庐、渔船:象征隐逸和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恰半栏花”意指什么?
- A. 栏杆上的花
- B. 半开的花
- C. 枯萎的花
-
诗人描绘的环境是: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荒凉的沙漠
-
诗中“无冬无夏”的意思是:
- A. 温暖如春
- B. 四季分明
- C. 永恒的宁静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瑶瑟怨》
诗词对比: 陈维崧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不同。陈维崧的词多描绘宁静的田园生活,而李清照则表现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文学史》
- 《陈维崧诗词研究》
以上是对《行香子 同岵云上人鲁望弟过徐氏园亭》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