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下书怀
半月不把镜,羞看两鬓尘。
读书增意气,携刺减精神。
道路谁推毂,江湖赋采苹。
从来麋鹿性,那作帝乡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半个月没有照镜子,羞于看到自己两鬓的白发和尘埃。读书能增添气概,但携带的刺却减弱了精神。道路上谁在推动车轮,江湖上又能赋诗采摘野苹?从古至今,麋鹿的天性,又能成为帝乡的人吗?
注释:
- 半月:指半个月的时间。
- 不把镜:不照镜子,表达对自己形象的羞愧。
- 羞看:感到羞愧而不愿意去看。
- 两鬓尘:指两鬓的白发和尘埃,象征年华已逝。
- 增意气:指读书能增强人的气概。
- 携刺:指携带的刺,可能意指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 减精神:减弱了人的精神状态。
- 推毂:推车轮,这里引申为推动生活的责任。
- 赋采苹:作诗和采摘野苹,暗指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 麋鹿性:麋鹿本性自由而洒脱,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帝乡人:指理想中的生活与地位,暗含对官场的向往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君则,号复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身处战乱时期,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都下书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活压力的感慨。开篇以“半月不把镜”引入,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形象的羞愧,暗示着年华的流逝与内心的焦虑;而“读书增意气”则展现了诗人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精神的努力,体现出士人追求理想与知识的执着。接下来的“携刺减精神”交织出生活的苦楚,似乎在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道路谁推毂”则引发对生活责任的思考,诗人感慨在生活中,谁又是在推动这一切,仿佛对人生的无奈与困惑。而“江湖赋采苹”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自然与简单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从来麋鹿性,那作帝乡人”,以麋鹿的自由象征理想生活,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富有层次,以自然与人生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月不把镜,羞看两鬓尘。”: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容颜的失落和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 “读书增意气,携刺减精神。”:通过读书来感受生活的意义,但生活的艰辛又让精神受到打击。
- “道路谁推毂,江湖赋采苹。”:探讨生活的责任与自由的向往,形成对比。
- “从来麋鹿性,那作帝乡人。”:以麋鹿象征理想状态,表现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隐喻:麋鹿象征自由,暗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反思与对理想的向往,表达了士人在社会动荡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奈,体现了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象征自我反思与内心的真实。
- 尘: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苦涩。
- 刺:生活中的烦扰与困扰。
- 麋鹿:象征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羞看两鬓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B. 对生活的期待
C. 对自然的向往 -
“读书增意气,携刺减精神”中“刺”可以理解为:
A. 书中的内容
B. 生活中的烦恼
C. 自然的美丽 -
诗的最后一句中“麋鹿”象征着什么?
A. 理想与自由
B. 国家与责任
C. 知识与智慧
答案:1. A;2. B;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表现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对生活的洒脱与追求。
诗词对比:
- 比较戴复古的《都下书怀》和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戴复古更加强调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而苏轼则更显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戴复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