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神遘上人》

时间: 2025-02-04 15:29:37

草履蒲团山意存,坐看庭木长桐孙。

行斋罢讲仍香气,

布褐离床带雨痕。

夏满寻医还出寺,晴来晒疏暂开门。

道情淡薄闲愁尽,霜色何因入鬓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神遘上人
作者: 周贺 〔唐代〕

草履蒲团山意存,
坐看庭木长桐孙。
行斋罢讲仍香气,
布褐离床带雨痕。
夏满寻医还出寺,
晴来晒疏暂开门。
道情淡薄闲愁尽,
霜色何因入鬓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他穿着草履,坐在蒲团上,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静静地看着庭院中的树木生长。完成了讲道后,香气仍在室内弥漫,布衣褐色的床上还留有雨水的痕迹。夏天已过,他去寻访医生,回到寺庙;晴天来临时,他才把窗户打开,享受这份宁静。生活在道情淡薄之中,所有的闲愁都已消散,然而不知道为何,霜色已然渗入了鬓角。

注释:

  • 草履:用草编制的鞋子,象征简朴的生活。
  • 蒲团:佛教徒坐禅时用的坐垫,代表修行。
  • 长桐孙:指庭院中的梧桐树,象征高雅与长久。
  • 行斋:指吃素,通常与修行相关。
  • 布褐:指粗布衣服,象征简朴。
  • 带雨痕:雨水留下的痕迹,代表生活的自然状态。
  • 道情:指对道的理解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清新,常以山水、隐士、道理为主题,表达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在唐代,许多文人倾向于隐居生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诗中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赠神遘上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开头几句通过“草履”和“蒲团”的描写,传达出隐士的清淡生活态度,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洒脱。继续描绘庭院的生机,显示出自然与生活的和谐。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行斋罢讲仍香气”的细节,突显了隐者的修行与智慧,香气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后半部分,诗人写到夏天的寻医与晴天的开门,暗示了生活的变迁与节令的更迭。最后两句“道情淡薄闲愁尽,霜色何因入鬓根”意在表达一种淡泊名利后的内心宁静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似乎在问,虽然内心已无烦恼,为何岁月的痕迹却悄然无声地印在了鬓角上。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使整个诗篇更加深刻,充满了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履蒲团山意存:隐士穿着简单,坐在蒲团上,心中对山的向往。
  • 坐看庭木长桐孙:看着庭院中的树木生长,象征着宁静的生活。
  • 行斋罢讲仍香气:吃完素斋后,仍能闻到香气,暗示修行的成果。
  • 布褐离床带雨痕:粗布衣物上沾有雨水,体现了自然的随性。
  • 夏满寻医还出寺:夏季结束,隐士寻医,回到寺庙,使生活更具轮回感。
  • 晴来晒疏暂开门:晴天打开窗户,享受自然的气息。
  • 道情淡薄闲愁尽:道理淡薄,闲愁消散,体现出心灵的宁静。
  • 霜色何因入鬓根:感叹年华已逝,虽然内心宁静,却难逃岁月的痕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草履蒲团”和“行斋罢讲”,形成工整的对照。
  • 象征:如“草履”、“蒲团”象征隐士的生活态度,树木代表自然的生长与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也感叹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诗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履: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隐士的生活态度。
  • 蒲团:代表修行与静谧的环境。
  • 香气:隐喻内心的清净与修为。
  • 霜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隐士穿的鞋子是什么?

    • A. 草履
    • B. 靴子
    • C. 拖鞋
  2. 诗中提到的“蒲团”主要用于什么?

    • A. 坐禅
    • B. 睡觉
    • C. 吃饭
  3. 诗的最后一句“霜色何因入鬓根”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生活的满足
    • C. 对世事的无奈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 《山中杂诗》- 王维:描绘山中自然景色,展现隐士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比较周贺的《赠神遘上人》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隐士生活中的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王维更多地强调自然之美,而周贺则更关注内心的哲理与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