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作者: 白朴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
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
洒松烟点破桃腮。
白话文翻译:
这位佳人仿佛是杨贵妃,如何能逃脱马嵬坡的灾难呢?
她曾与明皇一起捧着砚台,真是美丽动人而又风流。
可惜李白挥毫作诗,只是注视她的娇媚姿态,
用松烟洒落在她的桃红脸颊上。
注释:
- 杨妃:指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因其美貌而著称。
- 马嵬灾:指著名的马嵬坡事件,杨贵妃被迫自尽,象征着美丽的悲剧。
- 捧砚:指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形容佳人和文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美脸风流杀:形容佳人的美貌和风情令人心动。
- 挥毫:写字或作诗的动作。
- 洒松烟:指用松烟墨水描绘,寓意艺术的追求。
典故解析:
- 杨贵妃与马嵬坡:这一事件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反映了权力与美丽之间的冲突。
-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高超的诗才闻名,常与酒、佳人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朴,元代杂剧作家、诗人,擅长以诗词表情达意。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文人对唐代的向往和对历史人物的沉思普遍存在。此诗作于这一背景下,表达了对美丽与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杨贵妃为主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开头便用“疑是杨妃在”引起读者的注意,接着提到马嵬坡的悲剧,暗示了美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通过“曾与明皇捧砚来”一语,突显了佳人与文人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李白的身影则使这首诗增添了文化的深度,他的“挥毫”似乎在描绘佳人的美丽,却又隐含着一种无奈与惋惜。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疑是杨妃在”:怀疑眼前的佳人似乎就是杨贵妃,传达出一种对美的认同与向往。
- “怎脱马嵬灾?”:引入历史事件,暗示美好事物的脆弱与命运的无情。
- “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描绘佳人与文人之间的关系,暗含对美与才华相结合的赞美。
- “叵奈挥毫李白”:提到李白,体现出文化的深厚与对美的追求。
- “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细腻的描写使得佳人的美丽更加生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佳人比作杨贵妃,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美丽的追求与历史的悲剧,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命运无情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杨妃:美的象征,历史的悲剧。
- 马嵬坡:命运的无常,历史的教训。
- 李白:文化的象征,艺术的追求。
- 松烟与桃腮:描绘美丽与艺术,象征着美好和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马嵬灾”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杨贵妃之死
B. 唐明皇的即位
C. 李白的流亡
D. 诗词的流传 -
诗中“曾与明皇捧砚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C. 对美丽的珍视
D. 以上皆是
答案: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红楼梦》中的诗词
诗词对比:
- 白朴的《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但白朴更加强调历史的悲剧,而李白则更加豪放洒脱,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