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莽当年似姬旦,炀皇前日肖曾参。担囊揭箧何须逐,盗贼谁无仁义心。
白话文翻译:
王莽当年像姬旦一样,炀皇前日像曾参。担囊揭箧何必追逐,盗贼谁没有仁义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莽:西汉末年政治家,篡汉自立,建立新朝。
- 姬旦: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佐成王,有贤名。
- 炀皇:隋炀帝杨广,历史上以暴政著称。
- 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 担囊揭箧:指盗贼的行为,担囊揭开箱子。
- 逐:追逐,追赶。
典故解析:
- 王莽似姬旦:王莽在篡位前,曾以贤能著称,类似于姬旦的贤名。
- 炀皇肖曾参:炀皇在某些方面与曾参相似,但此处用以讽刺,因为炀皇并非真正的贤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造诣。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较,表达了对仁义之心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品德进行反思后所作,旨在探讨仁义之心的普遍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王莽、炀皇和曾参的比较,探讨了仁义之心的普遍性。王莽虽篡位,但在篡位前有贤名,类似于姬旦;炀皇虽暴政,但在某些方面与曾参相似。诗中提出,即使是盗贼,也有仁义之心,不必追逐其行为。这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仁义价值的肯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莽当年似姬旦:王莽在篡位前,有贤名,类似于姬旦的贤能。
- 炀皇前日肖曾参:炀皇在某些方面与曾参相似,但此处用以讽刺。
- 担囊揭箧何须逐:即使是盗贼的行为,也不必过分追逐。
- 盗贼谁无仁义心:即使是盗贼,也有仁义之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王莽比作姬旦,炀皇比作曾参,用以表达对仁义之心的思考。
- 反问:通过“盗贼谁无仁义心”的反问,强调仁义之心的普遍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探讨仁义之心的普遍性,认为即使是历史上被认为不贤的人物,也有其仁义的一面,即使是盗贼,也有仁义之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莽、姬旦、炀皇、曾参:历史人物,用以表达对仁义之心的思考。
- 担囊揭箧:盗贼的行为,用以引出对仁义之心的讨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莽类似于谁? A. 姬旦 B. 炀皇 C. 曾参 D. 孔子
-
诗中提到的炀皇在某些方面与谁相似? A. 姬旦 B. 炀皇 C. 曾参 D. 孔子
-
诗中“担囊揭箧何须逐”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盗贼的行为不必过分追逐 B. 盗贼的行为必须严格追究 C. 盗贼的行为值得学习 D. 盗贼的行为无法避免
-
诗中“盗贼谁无仁义心”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盗贼没有仁义心 B. 盗贼都有仁义心 C. 盗贼的仁义心不重要 D. 盗贼的仁义心值得怀疑
答案:
- A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探讨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仁义之心的价值。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仁义之心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陈普的《读史八首》:都探讨了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仁义之心的价值,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政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普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陈普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