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上·即墨大夫 陈普 〔宋代〕 清浅蓬莱几度桑,纷纷斫石底心肠。 项梁刘季相逢日,即墨大夫头未霜。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清浅的蓬莱仙境,几度桑田变迁,人心如石,纷纷被斫伤。 项梁与刘季相逢的那一天,即墨的大夫头上还未见霜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浅蓬莱: 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这里比喻世事的变迁。
- 几度桑: 比喻世事的多次变迁。
- 纷纷斫石底心肠: 比喻人心被伤害,如同石头被斫伤。
- 项梁刘季: 指项羽和刘邦,两人在秦末相逢,共同反秦。
- 即墨大夫: 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即墨大夫田单,以智谋著称。
- 头未霜: 比喻即墨大夫年纪尚轻,未老。
典故解析:
- 蓬莱: 中国神话中的仙山,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境地或世事的变迁。
- 项梁刘季相逢日: 指项羽(项梁)和刘邦(刘季)在秦末相逢,共同反秦的历史事件。
- 即墨大夫: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以智谋和忠诚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咏史抒怀为主,善于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个人情感和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即墨大夫的年轻未老,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人心难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蓬莱仙境的变迁开篇,暗示了世事的不可预测和多变。接着通过“纷纷斫石底心肠”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心的脆弱和易受伤害。后两句通过历史人物项羽和刘邦的相逢,与即墨大夫的年轻未老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英雄人物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即墨大夫这样智勇双全的人物未老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抒怀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清浅蓬莱几度桑”,通过蓬莱仙境的变迁,比喻世事的多变和不可预测。
- 第二句“纷纷斫石底心肠”,用石头被斫伤的意象,比喻人心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 第三句“项梁刘季相逢日”,提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 第四句“即墨大夫头未霜”,通过即墨大夫的年轻未老,表达了对其智勇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清浅蓬莱几度桑”和“纷纷斫石底心肠”中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对比: 通过项羽、刘邦的相逢与即墨大夫的年轻未老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即墨大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人心难测的感慨,以及对智勇之士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莱: 象征理想中的境地和世事的变迁。
- 斫石: 象征人心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 项梁刘季: 象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
- 即墨大夫: 象征智勇之士和未老的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清浅蓬莱”比喻什么? A. 理想中的境地 B. 世事的变迁 C. 人心的脆弱 D. 历史上的英雄
-
“纷纷斫石底心肠”中的“斫石”比喻什么? A. 人心的脆弱 B. 世事的变迁 C. 理想中的境地 D. 历史上的英雄
-
诗中的“即墨大夫”指的是谁? A. 项羽 B. 刘邦 C. 田单 D. 陈普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心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陈普的《咏史上·即墨大夫》: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陈普的《咏史上·即墨大夫》:两者都通过对特定时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心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普的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整体背景,有助于理解陈普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