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李八丈判官(曛)》
时间: 2025-01-26 22:52: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赠李八丈判官(曛)
白话文翻译:
我曾是英俊之士,出身于神尧的后裔。如今在珊瑚市上可遇到的美好事物已经没有,而良马却依然可以有人拥有。早年我就看到了你的标志性风格,你的才华犹如冲天的星斗。你事业丰盛,拥有清明的政务,而我却独自在官司中守着自己的岗位。最近你树立的良好政绩,大家都在传颂。艰难的时光让我明白了安稳的可贵,我在冗长的岁月中不敢轻举妄动。我心中仍然有历练的经历,愈加明亮的理想让我更持久。讨论事情时我总是保持理智,处理纷扰的事务也得心应手。我的书箱里积累了许多讽刺和劝谏的文章,而我在宫阙中却被限制奔走。即使入幕未能施展才华,手握权衡之物又有谁来做我的搭档。我的亲友问我为何沉寂,我心中对衰老的事情感到珍惜和惋惜。白发渐生的南方老翁,寄身于北方的老者。真是跌入穷困的境地,或许就像失去家业的狗。秋天干枯的洞庭湖石头,风飒飒吹过长沙的柳树。高兴时在荆衡的地方,知音之人让我回首往事。
注释:
- 丈: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李判官的称呼。
- 英特:英俊出众的意思。
- 宗枝:指家族的后裔。
- 珊瑚市:比喻美好事物的聚集地。
- 騄骥:美丽的马。
- 标格:指才华和风范。
- 清机:清明的政务。
- 嘉政:佳绩、良好的政治表现。
- 淹泊:沉寂不前,停滞不前。
- 穷辙鲋:形容落入困境,像鲋鱼在车辙中。
- 洞庭:指洞庭湖,形象地描写秋日的萧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创作背景:
《奉赠李八丈判官》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困苦之际。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朋友李八丈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对李判官的赞美,更是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珊瑚市则无”和“騄骥人得有”,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落感。诗的开头便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入,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风采和对家族的自豪感,而随后却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惋惜,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细腻,充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尤其是对“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寥和悲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对唐代社会的深刻观察与反思,体现了杜甫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自我介绍,强调出身和才华。
- 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 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赞美李判官的才华。
- 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对李判官事业的认可与羡慕。
- 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李判官的政绩受到称赞。
- 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反映自己的处境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 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表达自己依然在努力与坚守。
- 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从容。
- 箧书积讽谏,宫阙限奔走: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 入幕未展材,秉钧孰为偶:对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
- 所亲问淹泊,泛爱惜衰朽:对人生晚景的反思。
- 垂白乱南翁,委身希北叟:描绘老年的状态,感慨人生。
- 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比喻困境,深切表达无奈。
- 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 高兴激荆衡,知音为回首:珍惜友谊,回忆往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真成穷辙鲋”比喻困境。
- 对仗:如“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生的艰辛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与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反映出唐代政治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珊瑚市:象征美好而难以得到的事物。
- 騄骥:象征才能与成就。
- 秋枯洞庭: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长沙柳:表达思乡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八丈判官是指哪个方面的人物?
- A. 杰出的政治家
- B. 杰出的军事家
- C. 杰出的诗人
- D. 杰出的书法家
-
诗中“艰难体贵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 B. 对权势的追求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人生的无奈
-
“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对仗
- C. 拟人
- D. 排比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对比: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但杜甫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关注社会与民生,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个性。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