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 其七》

时间: 2025-01-26 22:55:19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白话文翻译

驱赶着马在天寒地冻的雨雪中,军队跋涉进入高山。
道路险峻,我紧紧依偎着寒冷的石头,手指落在曾经结冰的地方。
汉朝的月亮已经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修筑城墙。
浮云在南方的黄昏游荡,虽可望而不可及。

注释

字词注释:

  • 驱马:驱赶马匹,指骑马前行。
  • 天雨雪:天气寒冷,雪雨交加。
  • 军行:军队行进。
  • 高山:高耸的山脉。
  • 径危:路途危险。
  • 抱寒石:依偎着冰冷的石头。
  • 指落:手指落下。
  • 汉月:汉朝的月亮,象征过去的辉煌。
  • 筑城:修筑城墙。
  • 浮云:天空中的云彩。
  • 南征:向南方征战。
  • 可望不可攀:虽然可以期待,但无法达到。

典故解析: “汉月”指的是汉代的繁盛景象,诗中借此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心。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破家亡,生活困窘,其诗作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目睹国破民亡,感慨万千之际所作。此诗在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同时,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展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士兵在艰难环境中行军的苦楚。开头两句“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描绘了恶劣的天气与艰险的行军环境,生动地再现了边塞战士的困境。接下来“径危抱寒石”,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艰难与孤独,诗人紧抱寒石,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无助。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则通过“汉月”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昔日汉朝繁荣的怀念,同时也传达了对重建家园的渴望与无奈。最后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以浮云作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无力感,仿佛美好的理想就在眼前,却又触不可及。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他作为“诗史”的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驱马天雨雪:在恶劣的天气中骑马前行,突显艰苦。
  • 军行入高山:军队行进到高山,表现出行军的艰难。
  • 径危抱寒石:路途险峻,身心俱疲,依偎着冰冷的石头。
  • 指落曾冰间:手指触碰到曾经结冰的地方,象征着过去的严寒与孤独。
  • 已去汉月远:对往日汉朝繁荣的追忆,传达失落感。
  • 何时筑城还:对重建家园的渴望与无奈。
  • 浮云暮南征:浮云飘荡,象征着诗人对未来征程的迷茫。
  • 可望不可攀:理想虽可向往,但却无法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理想,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 对仗:如“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征战与旅途。
  • 雨雪:代表艰难困苦的环境。
  • 高山:象征着行军路途的险峻。
  • 寒石:体现孤独与无助。
  • 汉月:隐喻国家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
  • 浮云:象征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驱马天雨雪”中的“马”指的是什么?

    • A. 交通工具
    • B. 战马
    • C. 家畜
  2. “已去汉月远”中“汉月”象征什么?

    • A. 过去的繁荣
    • B. 未来的希望
    • C. 现实的困境
  3. 最后一句“可望不可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望
    • B. 渴望
    • C. 无奈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但杜甫更侧重于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失落,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诗人视角和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