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
时间: 2025-01-26 22:4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谿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白话文翻译
我年纪渐大,变得懒惰笨拙,生活琐事也无心去谋划。没有食物时只问乐土,衣物匮乏时只思念南方的州郡。十月的汉水边,天气凉爽如同秋天。草木未曾黄落,更何况听闻山水的幽静。栗亭的名声更是美好,下面有良田和农作。肚子里充满了薯蓣,崖边的蜜也容易寻得。茂密的竹林里还有冬笋,清澈的池塘可以划船。虽然感伤于旅途的遥远,但希望能实现我一生的游历。这一地区俯瞰着交通要道,实在担心人事繁杂。应接待的人并非我的本性,登高望远却未能消除忧愁。山谷中没有不同的石头,边塞的田地也开始微微收获。怎能再慰藉这位老夫,惘然若失难以久留。阳光隐蔽在孤零的哨所,乌鸦啼叫满城头。午夜驱车离去,饮水在寒塘流淌。星月高悬,苍茫的云雾浮动。大啊,天地之间,我的道途漫长而悠远。
注释
- 衰:衰老,衰弱。
- 懒拙:懒惰而笨拙。
- 乐土:指安乐的地方。
- 南州:指南方的州郡,代表温暖的地方。
- 汉源:汉水的源头。
- 栗亭:此处指一个景致优美的亭子。
- 充肠:肚子里充满。
- 薯蓣: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指山药。
- 崖蜜:生长在崖边的蜜蜂所酿的蜜。
- 密竹:茂密的竹林。
- 清池:清澈的池塘。
- 惘然:迷惘、失落的样子。
- 乌啼:乌鸦的叫声。
典故解析
- 汉水:古代重要的河流,象征着故乡与思乡之情。
- 栗亭:可能指的是诗人当时所见的景点,与诗人的旅行经历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人生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诗史”。
创作背景
《发秦州》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自秦州赴同谷县时所作,正值安史之乱后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杜甫在此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渴望游历的心情。
诗歌鉴赏
《发秦州》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杜甫在旅途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杜甫以“我衰更懒拙”开篇,展现了他因年老而感到的无奈与懒惰。这种自我贬低的态度,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力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旅行中的种种景象,描写了汉水的清凉、草木的幽静以及栗亭的美好,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提到的“充肠多薯蓣”与“崖蜜亦易求”,则反映了他在艰难的旅途中对生活物质的渴望与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感受到旅途的孤独与惆怅,尤其是“惘然难久留”,更是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在结尾部分,诗人以“吾道长悠悠”总结,表现了他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段旅途的记录,更是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 诗人自述年老懒惰,生活琐事无心去谋划。
-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 生活困苦,缺乏食物和衣物,心中向往富饶的南方。
-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 描述十月的汉水边,天气已经凉爽,似秋天。
-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 草木尚未凋零,山水的幽静让人心旷神怡。
-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 描绘栗亭的美名,更有良田相伴。
-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 生活中虽有薯蓣与蜜,但仍显得简陋。
-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 竹林茂密,有冬笋,清池可供划舟。
-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 虽然感伤旅途遥远,但仍希望实现旅行的愿望。
-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 此地交通要道,担心人事繁杂。
-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 接待游客并非本性,登高望远却无法消除忧愁。
-
谿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 山谷并无特别的石头,田地开始微微收获。
-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 这样如何慰藉老夫,迷茫难以久留。
-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 夕阳隐没在孤零的哨所,乌鸦在城头啼叫。
-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 半夜驱车离去,马在寒塘饮水。
-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 星月高悬,云雾苍茫。
-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 大啊,天地之间,我的道途漫长而悠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如“日色隐孤戍”暗示孤寂。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如“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生活困境的深切感受,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迷茫的无奈与忧虑。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注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水:象征故乡,承载着诗人的思乡情。
- 栗亭:代表美好的自然环境,寄托诗人的理想生活。
- 薯蓣和崖蜜:象征生活的物质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星月和云雾:暗示人生的迷茫与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发秦州》中提到的“乐土”是指什么?
- A) 南方的州郡
- B) 富饶的地方
- C) 美丽的山水
- D) 安乐的生活
- 答案:D
-
本诗中,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乐观向上
- B) 无奈与惆怅
- C) 消极厌世
- D) 充满希望
- 答案:B
-
“虽然感伤旅途遥远,但希望能实现旅行的愿望”的表达出现在诗的哪一部分?
- A) 前两句
- B) 中间部分
- C) 后半部分
- D) 结尾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另一首著名的诗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思念及个人的忧虑。
- 《春望》:同样是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作品。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发秦州》(杜甫):两者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歌更偏向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生活的艰辛。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