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寐》

时间: 2025-04-27 14:58:12

孤衾万感不能平,籍也扪心未觉盲。

疏雨过云才数点,宿酲扶梦正三更。

瘴烟侵我须教老,春物牵愁自在生。

畴曩犬鸡无寸效,如今方愧子真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衾万感不能平,籍也扪心未觉盲。
疏雨过云才数点,宿酲扶梦正三更。
瘴烟侵我须教老,春物牵愁自在生。
畴曩犬鸡无寸效,如今方愧子真耕。

白话文翻译:

孤独的被褥下,万千思绪难以平静,
翻来覆去,心中思索却未能觉醒。
稀疏的细雨刚刚掠过云层,
宿醉的我正扶起梦想,时已三更。
瘴烟侵袭我,令人渐渐衰老,
春天的万物牵引着愁绪自然而生。
曾经犬吠鸡鸣毫无价值,
如今才觉愧对于儿子辛勤耕耘。

注释:

  • 孤衾:孤单的被褥,指孤独的状态。
  • :指翻来覆去,形容心情烦乱。
  • 扪心:触摸心灵,反省自己。
  • 疏雨:细小的雨,象征轻柔与无力。
  • 宿酲:宿醉,醉酒后的状态。
  • 扶梦:帮助梦境,意指努力向往梦想。
  • 瘴烟:指对身体和精神有害的气候或环境。
  • 春物:春天的事物,暗指美好的事物与愁苦的结合。
  • 犬鸡:犬吠和鸡鸣,日常生活的声音,象征过去的无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因其诗作多表现孤独与内心的挣扎,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无寐》创作于郑刚中身处的宋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心的矛盾交织,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困惑与思考,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孤独感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诗歌鉴赏:

《无寐》是一首充满内心挣扎与孤独感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索与惆怅。开篇以“孤衾万感”揭示了诗人的孤独,随后的细雨和宿醉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在“三更”这个时间节点,诗人似乎在与自己的梦境搏斗,然而瘴烟的侵袭又让他感到衰老与无力。最后两句则回顾了过去的无用与对未来的愧疚,体现了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衾万感不能平:诗人躺在孤单的被褥中,心中万千思绪无法平静,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2. 籍也扪心未觉盲:反复翻身,触摸自己的心,却没有意识到心灵的盲目。
  3. 疏雨过云才数点:细雨刚刚飘落,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无常。
  4. 宿酲扶梦正三更:在三更时分,宿醉的状态下,努力支撑起自己的梦。
  5. 瘴烟侵我须教老:瘴烟侵袭,代表着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令人感到衰老。
  6. 春物牵愁自在生:春天的美好事物却引发了无尽的愁绪。
  7. 畴曩犬鸡无寸效:回忆过去的生活,犬吠鸡鸣显得毫无价值。
  8. 如今方愧子真耕:如今才意识到对儿子辛勤耕耘的愧疚,反映了一种责任感与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瘴烟”比喻生活中的困扰。
  • 拟人:如“扶梦”将梦想拟人化,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诗人在孤独与迷茫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无力与对责任的愧疚,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与生命中的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衾:象征孤独和内心的空虚。
  • 疏雨:象征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带有无力感。
  • 瘴烟:象征生活的苦难与压力。
  • 春物:象征美好与愁苦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衾”所指的是什么?

    • A. 孤独的状态
    • B. 一种花
    • C. 一种饮食
  2. “宿酲”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醉酒后
    • B. 清醒状态
    • C. 睡觉状态
  3. 诗中提到的“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午夜
    • B. 早上
    • C. 下午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多了对亲情的怀念。
  • 李白《夜泊牛津》: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自由的向往,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郑刚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