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纻曲
——刘铄 〔南北朝〕
仙仙徐动何盈盈,
玉腕俱凝若云行。
佳人举袖辉青蛾,
掺掺擢手映鲜罗。
状似明月泛云河,
体如轻风动流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轻盈优雅的女子,她的动作如同仙女般飘逸,手腕如玉般凝重,仿佛在云中行走。佳人轻轻举起衣袖,映衬出她的青色眉眼,纤手轻轻摆动,映照着鲜艳的丝罗。她的身姿像明月在云间荡漾,体态如同轻风掠过水波。
注释:
- 仙仙:形容女子动作轻盈、飘逸。
- 盈盈:形容女子的姿态柔美。
- 玉腕:形容女子手腕洁白如玉,细腻柔软。
- 青蛾:指青色的眉毛,形容女子的美丽。
- 掺掺:形容女子手势轻盈的样子。
- 鲜罗:形容华美的丝织品。
- 明月泛云河:比喻女子的身姿如明月一样轻灵。
- 轻风动流波:比喻女子的体态如同轻风拂动水波,轻盈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铄,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白纻曲》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但在诗歌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美人形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白纻曲》是一首充满了优美意象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理想中的女子形象。开篇的“仙仙徐动何盈盈”,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轻盈的世界,诗人用“仙仙”二字形容女子的动作,立即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梦幻而唯美的基调。接着“玉腕俱凝若云行”,将女子的手腕比作玉,强调了她的优雅与高贵,同时“若云行”则进一步突出了她的轻盈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女子的美丽通过“佳人举袖辉青蛾”得以体现,举袖之间仿佛流光溢彩,生动地描绘了她的青春与活力。而“掺掺擢手映鲜罗”则将她的手势与华美的衣物结合,展现出一种婉约而动人的美。
最后两句“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柔美与灵动,仿佛将她与自然融为一体,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向往。整首诗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仙徐动何盈盈:描绘女子轻盈的动作,形容她的姿态如同神仙般轻柔。
- 玉腕俱凝若云行:女子的手腕如同玉石般洁白,动作轻盈如同云在空中漂浮。
- 佳人举袖辉青蛾:形容女子抬起衣袖,映衬出她的美丽眉眼,光彩夺目。
- 掺掺擢手映鲜罗:女子轻轻摆动手腕,映衬出华丽的衣物,显得生动而灵动。
- 状似明月泛云河:将女子的形态比作明月在云河中荡漾,形容其优雅。
- 体如轻风动流波:比喻女子的体态轻盈如风,轻轻掠过水波,生动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状似明月”、“体如轻风”,通过比喻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现象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象。
- 对仗:诗中上下句常常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如“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的特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女子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与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青春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腕:象征着高贵与优雅。
- 青蛾:象征着美丽与青春。
- 明月:象征着纯洁与高远。
- 轻风: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女子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仙仙徐动何盈盈”中的“仙仙”意指: A. 俏丽
B. 轻盈
C. 幽静 -
诗中的“佳人举袖辉青蛾”主要描绘了: A. 女子的舞姿
B. 女子的面容
C. 女子的衣服 -
“状似明月泛云河”中的比喻意指: A. 女子如月光般柔和
B. 女子如云般飘动
C. 女子如水般清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绘。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白纻曲》和王维的《相思》: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美的向往,但《白纻曲》更注重外在形象的描绘,而《相思》则更多体现内心情感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