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招隐士》
时间: 2025-01-11 10:12: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招隐士
作者: 范缜 〔南北朝〕
修竹苞生兮山之岭。
缤纷葳蕤兮下交阴。
木茏丛兮巍峨。
川泽泱漭兮云雾多。
悲猿鸣噪兮啸俦侣。
攀折芳条兮聊停伫。
夫君兮不还。
蕙华不凋残。
岁晏兮忧未开。
草虫鸣兮凄凄。
萧兮森兮玄涧深。
怅徬徨兮沈吟。
纷纷庵薆。
穷岩穴兮。
熊窟幽林。
杳冥兮吁可畏。
嵚崟兮倾欹。
飞泉兮激沫。
散漫兮淋漓。
弱萝兮修葛。
互蔓兮长枝。
绿林兮被崖。
随风兮纷披。
猛兽兮封狐。
眈眈兮视余。
扶藤兮直上。
岩岩兮嶷嶷。
霏霏兮敷敷。
赤豹兮文狸。
攀腾兮相追。
思慕公子兮心迟迟。
寒风厉兮鸱枭吟。
鸟悲鸣兮离其群。
公子去兮亲与亲。
行露厌浥兮似中人。
白话文翻译
在山岭上,修竹生长茂盛,
在阴影交错的地方,植物繁茂。
高大的树木丛生,雄伟巍峨,
川泽宽广,云雾弥漫。
悲猿在鸣叫,啸声传递给同伴,
我攀折着芳香的枝条,暂时停顿片刻。
我的爱人啊,你为何不再归来?
蕙兰的花朵依然鲜艳,不曾凋谢。
岁末将至,忧愁却未能解开。
草虫在鸣叫,凄凉的声音。
萧索的山间,幽深的溪涧。
我感到迷茫,沉吟不语。
纷纷的庵堂,
深入岩穴,
熊的洞穴幽暗的森林。
这里的景象令人畏惧,
崇山峻岭,倾斜不稳。
飞泉激荡,水花四溅,
散漫而淋漓。
细藤和长葛交错生长,
互相缠绕,枝条繁茂。
绿林覆盖着山崖,
随风飘散。
猛兽潜伏,捕猎的狐狸,
瞪着我,目光如炬。
扶着藤蔓直上高处,
岩石高耸,傲然挺立。
细雨纷飞,洒落如烟。
赤豹与花狸在攀爬,
相互追逐。
我思念那位公子,心情缓慢而沉重。
寒风凛冽,鸱枭在鸣叫。
鸟儿悲鸣,离开了同伴。
公子离去,亲情早已疏远。
露水沾湿了衣衫,仿佛置身于人间。
注释
- 苞生:指竹子生长茂盛。
- 缤纷葳蕤:形容植物繁茂,色彩鲜艳。
- 悲猿鸣噪:悲伤的猿猴在叫唤,传达出孤独的情绪。
- 蕙华:指蕙兰花,象征纯洁和美好。
- 岁晏:年末,表示时间的流逝。
- 草虫鸣兮凄凄:草虫发出凄凉的鸣叫声,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嵚崟:指高耸的山峰,表现出自然的险峻。
- 扶藤:扶着藤蔓,象征攀登和追求的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缜,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东晋,后期活动于南朝。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山水田园、隐士生活等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逃避政治纷争。范缜在此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拟招隐士》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幽静、孤独的氛围。开头几句以竹林和山岭作为背景,展现出自然的苍翠与生机,接着通过猿声和虫鸣引入情感的转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特别是“夫君兮不还”的叹息,表达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深刻表达,令人感受到一种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也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竹苞生兮山之岭:描绘山岭上生长着茂密的竹林,表现自然的生机。
- 缤纷葳蕤兮下交阴:阴影处植物繁茂,色彩斑斓,营造出优美的环境。
- 悲猿鸣噪兮啸俦侣:悲伤的猿猴在叫唤,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攀折芳条兮聊停伫:叙述诗人暂时停下,攀折花枝,表现对自然的亲近与留恋。
- 夫君兮不还: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与惆怅,情感的转折点。
- 岁晏兮忧未开:年末即将来临,但内心的忧愁却难以解开。
- 草虫鸣兮凄凄:草虫的鸣叫声添了几分凄凉,进一步渲染孤独氛围。
- 怅徬徨兮沈吟:诗人感到迷茫,内心沉思,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悲猿鸣噪”,让猿猴的鸣叫充满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物象征内心情感,增强诗的表达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修竹:象征坚韧与高洁。
- 猿:代表孤独与哀伤。
- 草虫: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飞泉:喻示自由与奔放。
- 藤蔓:象征依附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修竹”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坚韧
- C. 孤独
-
“夫君兮不还”中“夫君”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爱人
- C. 师长
-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静夜思》 by 李白:反映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拟招隐士》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隐士生活的赞美,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后者则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宁静。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隐士情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