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时间: 2025-01-11 09:51:57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白话文翻译

灵源保持不动,究竟妙体依靠什么呢?
清晰明亮的光芒,究竟是谁在散发?
如果说真如和实际相同,那就好比是剜肉伤疤。
再去揣摩祖师的意图,正是迷失了方向,误认了影像。

注释

  • 灵源:指灵性的源头。
  • 妙体:指灵妙的本体。
  • 历历:清晰、显明的样子。
  • 孤明:独立而明亮的光。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质。
  • 屠肉剜疮:比喻表面上处理问题,实则伤害根本。
  • 祖意:指祖师的意图或教诲。
  • 迷头认影:比喻误解、迷失真实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尼文照(生卒年不详),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与禅理,作品多以道理深邃、意境高远著称。他的诗词常常探讨佛理与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诗中探讨了灵与肉、真与假、明与暗的哲学问题,表现了对人生真谛的迷惘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深奥的哲学问题,表达了对真理的追寻与对迷惑的反思。首联“灵源不动,妙体何依”通过对比探讨了灵性的根源与存在的依赖,暗示灵性是自足的,而非依赖于外物。接下来“历历孤明,是谁光彩”更是质疑光明的来源,表现出一种探求真相的渴望。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则是对表面现象的深刻批判,指出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真相,实际上会对内心造成伤害。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更引人深思。

最后两句“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义的质疑与反思,揭示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常常会迷失自我,误解了教义的真正内涵。

整首诗以哲学思辨为主线,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灵性和真理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探讨灵性的不动和存在的依赖关系。
  2.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质疑光明的源头,强调对真相的追寻。
  3.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批判表面的真理,指出其对内心的伤害。
  4.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反思对教义的理解,揭示误解与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好肉剜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表面真理的伤害。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灵性与实际的关系,批判表面真理,反思对传统教义的理解,体现了对真理追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源:象征灵性与智慧的源头。
  • 光彩:象征真理与智慧的显现。
  • 肉与疮:比喻表面的真理与内在的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灵源不动”的意思是?

    • A. 灵性保持不变
    • B. 灵性依赖外物
    • C. 灵性无法理解
    • D. 灵性是虚无的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若道真如实际,大似__剜疮”。

  3. 判断题:诗人认为追求表面真理是有益的。(对/错)

答案

  1. A
  2. 好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探讨禅理的经典作品。
  • 《心经》:同样涉及真理与空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与同样探讨哲学思考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进行对比,王维强调自然与心灵的统一,而尼文照则更注重内在的灵性与外在现实的关系。两者均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但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禅宗与诗词》
  • 《尼文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