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林宴会之什》
时间: 2025-01-11 08:0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禁林宴会之什
作者: 柴成务 〔宋代〕
内署延宾宴玉堂,
紫闱深启会琳琅。
云霏宝额题宸翰,
金错瑶编勒御章。
盘荐异羞罗彩翠,
盏颂醇醴湛清光。
柳当朱槛春先到,
日过花砖影渐长。
吟客尽容窥绮阁,
栖禽应许托雕梁。
观荣共乐文明代,
惟愿登歌颂圣皇。
白话文翻译:
在内厅设宴款待宾客,
紫色的门深深打开,群英荟萃。
云彩在宝顶上轻轻飘荡,
金色的装饰镶嵌着皇帝的符章。
盘中摆上各色美味,色彩斑斓,
酒杯中盛着清甜的美酒,光芒四射。
柳树在朱红的栏杆旁早早绽放,
阳光透过花砖,影子渐渐拉长。
吟唱的客人们都可在华丽的阁楼旁观望,
栖息的鸟儿也得以在雕梁上栖息。
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盛世的荣光,
只愿高歌颂扬伟大的皇帝。
注释:
- 内署:内廷,指皇宫内部的场所。
- 玉堂:指华丽的宴会厅。
- 紫闱:紫色的门,象征着尊贵和威严。
- 琳琅:美玉,形容美好而珍贵的东西。
- 宸翰:皇帝的书信或诏书。
- 金错瑶编:金色的装饰,瑶编指华丽的编饰。
- 盘荐:盛放美食的盘子。
- 异羞:指各类精美的食物。
- 醇醴:美酒,醇美的酒。
- 朱槛:红色的栏杆。
- 渐长:影子逐渐变长。
- 吟客:吟唱的客人。
- 绮阁:华丽的阁楼。
- 栖禽:栖息的鸟儿。
- 文明代:指太平盛世。
- 登歌:高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柴成务,字仲通,号万山,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常描绘盛世的繁荣景象,作品情感真挚,富有时代气息。
创作背景:
《禁林宴会之什》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受到皇帝的召见,借此机会歌颂盛世与皇权,体现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诗歌鉴赏:
《禁林宴会之什》是一首描绘盛大宴会场景的诗作,展现了宋代皇宫的奢华与繁荣。诗中的细腻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宴会的热闹与欢愉。首联“内署延宾宴玉堂,紫闱深启会琳琅”勾勒出一种高贵典雅的宴会气氛,紫色的门象征着尊贵,宾客们的到来更是为宴会增添了色彩。
中间几句则通过对美食与美酒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丰盛。特别是“盘荐异羞罗彩翠,盏颂醇醴湛清光”,通过生动的意象让人对美食的色彩与酒的光泽印象深刻,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后半部分转向自然景色的描写,柳树与阳光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勃发。“吟客尽容窥绮阁,栖禽应许托雕梁”则描绘了人在这美好环境中吟唱、享受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与优美的意象,反映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皇帝的赞美与忠诚,情感真挚且充满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内署延宾宴玉堂:在内廷设宴款待宾客,场所华丽。
- 紫闱深启会琳琅:紫色的门深深打开,宾客齐聚,展现盛况。
- 云霏宝额题宸翰:云彩轻飘,宝顶上书写着皇帝的书信。
- 金错瑶编勒御章:金色的装饰美丽,皇帝的章令镶嵌其上。
- 盘荐异羞罗彩翠:盘中摆放各种美食,色彩斑斓。
- 盏颂醇醴湛清光:酒杯中盛着清甜的美酒,光辉闪耀。
- 柳当朱槛春先到:柳树在红色栏杆旁早早绽放,春意盎然。
- 日过花砖影渐长:阳光照在花砖上,影子渐渐拉长。
- 吟客尽容窥绮阁:吟唱的客人们可以在华丽的阁楼旁观望。
- 栖禽应许托雕梁:栖息的鸟儿在雕梁上栖息。
- 观荣共乐文明代:大家共同欣赏盛世的荣光。
- 惟愿登歌颂圣皇:人们只愿高歌颂扬伟大的皇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盘荐异羞,盏颂醇醴”,形成工整对称的句式。
- 比喻:如“云霏宝额”,用云彩比喻轻盈的氛围。
- 意象: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交织,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宴会图景。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盛世的赞美与对皇权的忠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通过宴会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宴会:象征着国泰民安、社会繁荣。
- 美食与美酒: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富足。
- 柳树与阳光:象征着春天、生机与希望。
- 阁楼与鸟儿:象征着自由与雅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闱”指的是什么?
- A. 内廷的门
- B. 美味的食物
- C. 酒杯
- D. 柳树
-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色?
- A. 云霏宝额题宸翰
- B. 柳当朱槛春先到
- C. 盘荐异羞罗彩翠
- D. 观荣共乐文明代
-
诗歌的主题是: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盛世与皇权的赞美
- C. 对自然的描写
- D. 对生活的反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元日》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元日》:同样描绘了节日的繁华与盛况,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热爱。
- 李清照的《如梦令》:则更多地展现个人情感,反映了女性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