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

时间: 2025-01-11 09:59:29

熙春门外鄂城南,古阜丛林锁翠岚。

坛净不容纤垢入,禅高那许俗人参。

云归虎洞萝阴合,日照龙潭塔影涵。

莫怪辞荣王驾部,偏来此地结茅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
熙春门外鄂城南,
古阜丛林锁翠岚。
坛净不容纤垢入,
禅高那许俗人参。
云归虎洞萝阴合,
日照龙潭塔影涵。
莫怪辞荣王驾部,
偏来此地结茅庵。


白话文翻译

在熙春门外的鄂城南方,
古老的山丘和丛林环绕着翠绿的山岚。
这里的坛子干净,不允许任何细微的污垢进入,
高深的禅道又怎能容许世俗之人光临?
云雾归隐于虎洞,绿萝的阴影交汇在一起,
阳光照耀着龙潭,塔影在水中摇曳。
不要怪我辞别荣华,告别王公的随侍,
我偏偏来到这偏僻之地扎下茅庵。


注释

字词注释:

  • 熙春:春光明媚的意思,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鄂城南:指的是鄂城的南边,古城名。
  • 古阜:古老的山丘,象征着历史的厚重。
  • 纤垢:细微的污垢,强调环境的清净。
  • 禅高:高深的禅理,隐喻修行的境界。
  • 云归:云雾归隐,渲染一个宁静的环境。
  • 龙潭:形容水潭的美丽,常用来象征灵秀之地。
  • 茅庵:简陋的庙宇,表示一种隐居生活的理想。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王驾”或许指的是王司马,是明代著名的文人,彰显了诗人与当时士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仪,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代中期。他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隐逸生活的背景下,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时文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寄托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鄂城南的自然景致,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繁华的拒绝。开篇便以“熙春门外鄂城南”引入,营造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紧接着通过“古阜丛林锁翠岚”的描写,展现出一幅自然景色的画卷。诗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暗示自己对世俗的超脱。

“坛净不容纤垢入,禅高那许俗人参”,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隐士生活的清净与高雅。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拒绝,以及对修行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接下来的意象“云归虎洞萝阴合,日照龙潭塔影涵”,展现了他所处环境的宁静与美丽,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心灵的归属感。

最后两句“莫怪辞荣王驾部,偏来此地结茅庵”,是诗人对世俗荣华的自我解嘲,强调他选择隐居的决心。这种深邃的思考与淡泊的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内涵和艺术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熙春门外鄂城南:描绘时空背景,设置诗的场景,给人以春日的生机。
  2. 古阜丛林锁翠岚:展现自然景色,古老的山丘被绿树环绕,形成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3. 坛净不容纤垢入:强调环境的清净,暗示心灵的纯净。
  4. 禅高那许俗人参:高深的禅理不容世俗之人打扰,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排斥与追求。
  5. 云归虎洞萝阴合:描绘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云雾归隐于虎洞,形成幽深的意象。
  6. 日照龙潭塔影涵:阳光照耀下,龙潭与塔影交融,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7. 莫怪辞荣王驾部:诗人自我辩解,强调自己选择隐居的理由。
  8. 偏来此地结茅庵: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境相联系,引发读者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 对仗:如“云归虎洞”和“日照龙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寄托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古阜: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 :象征清净和修行的地方。
  • :隐喻自由与归属感。
  • 龙潭:代表灵秀之地,暗示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鄂城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南
    B. 鄂城
    C. 京城
    D. 湘江

  2.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喜欢繁华
    B. 厌倦世俗
    C. 追求财富
    D. 寻找名声

  3. “坛净不容纤垢入”强调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环境的清净
    C. 生活的繁杂
    D. 官场的腐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理想。
  • 《归园田居》: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邓仪的《题绿萝庵寄希公并致王司马》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但邓仪更侧重于对环境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和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邓仪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隐逸文化与明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