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临武雷令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43:43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临武雷令 其二 张栻 〔宋代〕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离开的路途连接着崇山峻岭,小船在汹涌的波涛中上升。不违背照顾母亲的愿望,怎敢独自叹息自己的辛劳。环境宁静,野鸭和大雁归来,庭院空旷,艾蒿生长。不妨频繁地托腮沉思,千里之外传递着文人的风雅。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路:离开的路途。
  • 崇岭:高山。
  • 扁舟:小船。
  • 上涨涛:波涛汹涌。
  • 将母愿:照顾母亲的愿望。
  • 独贤劳:独自承受辛劳。
  • 凫雁:野鸭和大雁。
  • 艾蒿:一种草本植物。
  • 拄颊:托腮沉思。
  • 风骚:文人的风雅。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为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为送别临武雷令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路途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路途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诗中“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描绘了离别的艰辛和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则表达了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最后两句“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保持文人的风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描绘了离别的路途和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表达了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3.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4.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保持文人的风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艰辛和波涛汹涌的景象。
  • 拟人:通过“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的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岭:象征着离别的艰辛和挑战。
  • 扁舟: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凫雁:象征着宁静和归宿。
  • 艾蒿:象征着空旷和生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去路连崇岭”描绘了什么景象? A. 离别的路途 B. 友人的家园 C. 友人的辛劳 D. 友人的风雅 答案:A

  2. 诗中“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友人的同情 C. 对友人的祝福 D. 对友人的理解 答案:D

  3. 诗中“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友人保持文人的风雅 B. 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C. 希望友人不再辛劳 D. 希望友人不再思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栻的其他送别诗,如《送友人》。
  • 其他宋代诗人的送别诗,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友人》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送别诗,但张栻的诗更注重表达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