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适远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处处非吾土,年年备虏兵。
何妨更适远,未免一伤情。
石岸烟添色,风滩暮有声。
平生五字律,头白不贪名。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到处都不是我的故乡,每年都要准备应对敌人的侵扰。
何妨再去远方,免得心中更添伤感。
石岸在烟雾中显得更加迷人,风吹过滩涂,傍晚时分传来阵阵声响。
我一生只写过五言律诗,头发已白,却不贪求名利。
注释:
- 处处:到处,四处。
-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土。
- 备虏兵:准备应对敌人的侵略。
- 适远:去远方,远游。
- 伤情:伤感,忧伤的情绪。
- 石岸:指河边的石头岸边。
- 烟添色:烟雾中显得更加美丽。
- 风滩:风吹过滩涂的地方。
- 平生:一生。
- 五字律:指五言律诗。
- 头白:头发已经白了,象征年老。
- 不贪名:不追求名声和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公绩,号洙溪,宋代诗人,以咏怀诗著称,风格清新、含蓄,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及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诗作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写于他在外漂泊的时光,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思乡情怀与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首联“处处非吾土,年年备虏兵”开篇即直入主题,表达了作者在异乡对故土的思念及对现实的无奈。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愈加明显,既有对远方的向往,又有对故乡的眷恋,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中间的两句“石岸烟添色,风滩暮有声”,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加强了情感的渲染,仿佛是在描绘一幅宁静而又略显 melancholic 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最后两句“平生五字律,头白不贪名”更是体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追求与对生命真谛的反思,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豁达的哲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处处非吾土,年年备虏兵:诗人感到身处的每一个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家乡,每年都要面对外敌的威胁,表达出一种孤独与不安。
- 何妨更适远,未免一伤情:尽管身在外地,诗人却思考是否要继续远行,以避免更深的伤感,表现出对未来的犹豫。
- 石岸烟添色,风滩暮有声:描绘了远方的自然景象,石岸在烟雾中更显迷人,傍晚的风滩带来声音,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哀伤的氛围。
- 平生五字律,头白不贪名:诗人自谦只写过五言律诗,头发已白却不追求名利,表明对名利的淡泊与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如“石岸烟添色”,烟雾的变化仿佛在为石岸增添色彩,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何妨更适远,未免一伤情”,形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名利的淡泊,展现出在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石岸:象征稳固与宁静,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烟:象征模糊与变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虑。
- 风滩: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光的流逝,带来一种惆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感到“处处非吾土”是因为: A. 他在外地游玩
B. 他身处异乡
C. 他在故乡 -
诗中提到“头白不贪名”,这说明诗人: A. 追求名利
B. 对名利持淡泊态度
C. 年轻有为 -
“石岸烟添色,风滩暮有声”描绘的是: A. 宁静的自然景象
B. 热闹的城市生活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陈与义的《适远》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更为直白清晰,而陈与义则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与情感渲染,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哲思。
参考资料:
- 陆游《老学庵笔记》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