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醉态》
时间: 2025-04-28 09:11: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见烟螺。十顷花香尽芰荷。罗袜无尘纤步到,凌波。正是云绡出绛河。妙处在梨涡。醉后宫商信口哦。娇惰倩人扶不住,婆娑。不待清歌唤奈何。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能见到那烟雾缭绕的水边?十顷的花香已经消散在芰荷之中。轻盈的罗袜无尘,轻巧的步伐在水面上行走。正是那云绡从绛河中飘出。最妙的地方在那梨涡般的笑容。醉酒之后,随意哼唱着宫商之音。那娇美的女子因醉态而无力扶持,舞姿翩翩,不需等到清歌来唤醒她,便已让人怜惜。
注释
- 烟螺:指水边的螺贝,常与烟雾缭绕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意在营造清幽的自然氛围。
- 十顷花香:形容花香弥漫,十顷是面积单位,形容花田的广阔。
- 罗袜无尘:罗袜指细腻的袜子,形容女子步伐轻盈而不沾尘土。
- 凌波:形容人在水面上轻盈行走的样子。
- 云绡:轻薄如云的绡纱,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物,增添了柔美感。
- 梨涡:指嘴角的梨涡,形容女子微笑时的可爱。
- 宫商:古代音乐的调式,指音乐的韵律。
- 娇惰:形容女子因醉态而显得娇弱懒散。
-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似乎在水中摇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在清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风格婉约,常用优美的意象描绘女性和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南乡子·醉态》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时期。诗人借助醉态的美人,展现了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南乡子·醉态》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引人入胜。诗中描绘了一位醉酒女子在花香四溢的荷花池边,轻盈步行的情景。诗的开头“何处见烟螺”,便引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令人遐想。十顷的花香与芰荷的交融,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接下来的“罗袜无尘纤步到,凌波”更是突显了女子的轻盈和优雅,宛如水中仙子。再加上“正是云绡出绛河”,不仅描绘了女子的衣着之美,也传达了她的灵动与飘逸。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将醉酒后的女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醉态的柔美。
最后的“娇惰倩人扶不住,婆娑”,描绘了女子因醉态而显得娇弱,舞姿轻盈,令人怜惜。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性中的柔美和脆弱,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见烟螺:引发读者的思考,设问的方式让人好奇。
- 十顷花香尽芰荷:通过花香和芰荷的描写,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 罗袜无尘纤步到,凌波: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优雅与轻盈。
- 正是云绡出绛河:以柔美的云绡比喻女子的衣物,增添了梦幻感。
- 妙处在梨涡:强调女子的容颜与笑容,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赞美。
- 醉后宫商信口哦:表现出女子在醉酒后的随意与洒脱。
- 娇惰倩人扶不住,婆娑:描绘出醉态的娇美与动人的舞姿。
- 不待清歌唤奈何:表达出一种无奈的美,醉态中的放纵与无所顾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绡出绛河”,用云绡比喻女子的轻盈衣着,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如“娇惰倩人扶不住,婆娑”。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饮酒后的女子,展现了人性的柔美与脆弱,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醉态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洒脱,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螺:象征着清幽与自然的美。
- 花香:代表着生命的芬芳与活力。
- 罗袜:象征着优雅和轻盈。
- 梨涡:体现了女子的可爱与妩媚。
- 清歌:代表着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十顷花香尽芰荷”中的“十顷”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面积单位
C. 一种香味
D. 一种水生植物 -
“娇惰倩人扶不住,婆娑”中,“婆娑”指的是: A. 酒醉
B. 舞姿
C. 花香
D. 笑声 -
诗中描述的女子主要表现出哪种状态? A. 忧伤
B. 醉态
C. 愤怒
D. 清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南乡子·夜雨寄北》:李商隐的作品,描绘了夜雨中的思念。
- 《蝶恋花·春景》:晏几道的作品,表现春日的美好。
诗词对比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作:同样表现女性的柔美与脆弱。
- 李白的《将进酒》: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出饮酒后的洒脱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曾廉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