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敷媚(二之二)》

时间: 2025-04-28 02:15:59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

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知在谁傍。

一笑盈盈百种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知在谁傍。一笑盈盈百种芳。

白话文翻译:

这朵荷花不需要春天的美丽来衬托,因此它身着淡黄的衣裳。
昔日的妆容依然留存,不像冬天的花儿那样只散发短暂的香气。
对春天的伤感未能消散,秋天的苦楚却又随之而来,落瓣飘荡于杯中。
你知道我身边是谁陪伴吗?她的一笑,便让百花齐放,芳香四溢。

注释:

  • 韶华:指美好的时光,尤其是春天的景象。
  • 缃黄:一种淡黄色,象征着荷花的颜色。
  • 宿面留妆:指的是之前的妆容依旧,未曾褪去。
  • 寒花:指在寒冷天气中开放的花朵,通常花期较短。
  • 伤春不尽悲秋苦: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秋天的苦涩感受。
  • 落蕊浮觞:落下的花瓣漂浮在酒杯中。
  • 盈盈:形容笑容明媚动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通过对春秋的情感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仲明,号白云,宋代诗人,以擅长七言诗见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其风格清新高远,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罗敷媚》是陈师道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篇,写作背景应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有关。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春秋交替的细腻观察和深切的情感。

诗歌鉴赏:

《罗敷媚(二之二)》展现了陈师道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引导读者思考美的独立性,荷花的美丽并不依赖于春天的繁华,而是自信地展现自我。接着“宿面留妆”一句,引发了对过往的回忆与留恋,仿佛在说即使时光流逝,曾经的美好依然在心中留存。

“伤春不尽悲秋苦”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伤。春天的绚烂与秋天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最后两句“知在谁傍。一笑盈盈百种芳”则将主题引向人生的陪伴和情感的温暖,正如一笑可以唤醒百花的芳香,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同样能够带来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优美,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爱恋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 描述荷花的独立美,强调它不依赖春天的华丽来衬托自己。
  2. “宿面留妆。不出寒花只暂香。”

    • 过去的美丽依然存在,但像冬季的花一样,短暂而易逝。
  3.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 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秋天的难过交织在一起,花瓣飘落于酒杯中,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4. “知在谁傍。一笑盈盈百种芳。”

    • 询问身边的陪伴者,强调一笑之间能够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花的美与春天的繁华相对比,突显其独特。
  • 拟人:通过“宿面留妆”让荷花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句中存在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真挚情感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在时光流转中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向往。

意象分析:

  • 芙蓉:象征美丽、独立和高洁。
  • 韶华: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春天的美好。
  • 寒花:象征脆弱与短暂。
  • 落蕊:寓意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 芳香:象征情感的温暖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荷花依赖春天的美丽
    B. 荷花独立美丽
    C. 荷花凋零
    答案: B

  2. “伤春不尽悲秋苦”中“伤春”的意思是:
    A. 喜欢春天
    B. 对春天的留恋与悲伤
    C. 春天的美丽
    答案: B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B. 赞美春天
    C. 描绘冬天的景象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罗敷媚》: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陈师道则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这篇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罗敷媚(二之二)》,并激发您对古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