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峭帆十幅飞腾。饿鸱声。长啸骑蓬掠过吕蒙城。腰下箭。匣中剑。似霜明。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壮丽的海上场景:十幅高耸的帆船在风中飞驰,饿鸱的叫声回荡。骑着蓬草的英雄长啸而过吕蒙城。腰间挂着的箭,匣子里藏着的剑,仿佛在寒霜下闪耀着光芒。江水中流淌着血,却没有腥味。
注释:
- 峭帆:形容帆船高耸、雄壮。
- 饿鸱:指的是一种猛禽,通常用来比喻勇猛。
- 蓬:指蓬草,形容随风摇曳的状态。
- 吕蒙城:指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吕蒙的故乡。
- 似霜明:形容剑光闪烁,像霜一样明亮。
- 鲛鳄:传说中的鱼类,象征着血腥的战争。
典故解析:
- 吕蒙:东吴名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诗中提到其故乡,暗含对英雄事迹的追忆。
- 鲛鳄: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象征战斗和牺牲,诗中提到血染江水,指向战争的残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策,清代诗人,以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壮丽的山河和英雄气概。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处于国家动荡和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战斗场景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英雄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乌夜啼 丹阳归舟大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战斗图景。诗的开头以“峭帆十幅飞腾”描写了船帆在大风中的雄姿,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紧接着,“饿鸱声”暗示着战斗的残酷与紧迫感,猛禽的叫声更是为场景增添了几分凶险。
随着诗句的推进,骑蓬掠过吕蒙城的形象,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追思,又带有现代人对过往辉煌的反思。“腰下箭,匣中剑”展现出战士的准备和决心,仿佛在说,随时都可能迎接挑战。最后一句“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则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悲壮与冷酷,血与死的象征让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景象,更传达了对英雄气概的崇敬和对战争的深思,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峭帆十幅飞腾:高耸的帆船在风中飞驰,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面。
- 饿鸱声:猛禽的叫声,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猛烈。
- 长啸骑蓬掠过吕蒙城:骑着蓬草,长声嘶吼,表明英雄的气概和无畏。
- 腰下箭,匣中剑:武器的准备,象征着随时迎战的决心。
- 似霜明:比喻剑光闪烁,形象生动。
- 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暗示战争的残酷与牺牲,流血不见腥味,反映了战斗的悲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霜明”,将剑光比作霜,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腰下箭,匣中剑”,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帆:象征着航行与冒险,代表着希望与力量。
- 鸱:猛禽,象征着勇猛与战争。
- 剑:象征着力量与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峭帆十幅飞腾”中的“峭”字意思是: a) 直立的 b) 陡峭的 c) 高耸的
答案:c) 高耸的 -
“腰下箭,匣中剑”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a) 战士的准备 b) 生活的琐碎 c) 诗人的懊恼
答案:a) 战士的准备 -
诗中提到的“吕蒙城”象征: a) 和平 b) 英雄事迹 c) 战争失败
答案:b) 英雄事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对英雄的追忆与深情,风格上略显沉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策的这首诗则展示了更为豪放和激昂的气势,侧重于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