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情·荷花生日》
时间: 2025-01-11 12:0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红一色。便翠筒酹与,年年今日。锦烂云稠,暗里秋心有谁识。流水盈盈似梦,惆怅入汀洲凉笛。莫更问画舸鸳鸯,风露纵凄咽。消息。渺江国。叹剩粉堕脂,镜心凝碧。采香倦客。肠断凌波旧痕觅。为证三生絮果,轻换了珠房冰菂。祗耿耿青霭里,暮天望极。
白话文翻译
整片的红色愁绪笼罩着我,每年今天我都在用翠竹筒盛酒。华丽的锦绣和浓厚的云雾包围着,内心的秋愁又有谁能理解呢?流水轻轻荡漾,宛如梦境,忧伤的旋律在汀洲响起。不要再问那画舫上的鸳鸯,风露之中已然凄凉。消息渺茫,如同江国遥远的悲叹,只剩下粉色的花瓣如脂粉般凋零,镜中的心绪凝聚成碧色。采香的客人已经疲倦,心肠断裂在波上寻找旧日的痕迹。为了证明三生三世的情缘,轻轻换下了珠房的冰菂。只是在青霭之中,静静地望向暮色中的远方。
注释
- 愁红:形容红色的愁苦情绪。
- 翠筒:用翠竹做的筒,盛酒。
- 锦烂云稠:华丽的锦绣与浓密的云雾。
- 汀洲:水边的小洲。
- 画舸:画舫,装饰华丽的船只。
- 鸳鸯:象征夫妻或恋人的鸟。
- 镜心凝碧:指心中情绪如镜水般清澈而碧绿。
- 三生絮果:三生三世的情缘,象征长久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孙桐,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主要以诗词创作为主,作品风格多为抒情,富有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荷花盛开的时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往事的怀念,透过荷花的生日引发对人生、爱情、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红情·荷花生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对荷花的深情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中“愁红一色”开篇即设定了愁苦的基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纠葛。接着,翠筒盛酒的细节展现了生活中的仪式感,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流水盈盈似梦”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的哲理。流淌的水与梦境交织,映射出时间的流逝。而“惆怅入汀洲凉笛”则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传达出一种孤独的心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对于“鸳鸯”的提问,既是对爱情的渴望,也是对不可得的无奈。“叹剩粉堕脂,镜心凝碧”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时间的无情,曾经的美好已成往事。
最终,诗人以“祗耿耿青霭里,暮天望极”结束,仿佛在无尽的青霭与夕阳中,凝视着生命的尽头与希望,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红一色:开头直接引出愁苦的情绪,渲染了忧伤的氛围。
- 便翠筒酹与:用翠筒盛酒,暗示一种怀旧的行为。
- 年年今日:每年在这个日子有着相同的感受,时间的轮回。
- 锦烂云稠: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却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 暗里秋心有谁识:内心的忧愁无人能知,增强了孤独感。
- 流水盈盈似梦:流水如梦,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梦幻。
- 惆怅入汀洲凉笛:音乐带来的惆怅感,意象生动。
- 莫更问画舸鸳鸯:不再询问昔日的爱情,暗含无奈。
- 风露纵凄咽:自然环境的凄凉与情感的共鸣。
- 消息渺江国:消息稀少,情感的遥远与不可追溯。
- 叹剩粉堕脂,镜心凝碧:对美好事物的叹息与心情的凝固。
- 采香倦客:象征对过往的追忆,已然厌倦。
- 肠断凌波旧痕觅:对往事的追寻与无奈。
- 为证三生絮果:表达对爱情长久的渴望。
- 轻换了珠房冰菂:象征对爱情的承诺。
- 祗耿耿青霭里,暮天望极:结尾给予希望与无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盈盈似梦”,将流水比作梦境,增加诗的意境。
- 拟人:风露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自然的感性。
- 对仗:如“画舸鸳鸯”与“风露纵凄咽”,增强了音韵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爱情、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充满了感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同时也引发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 流水:象征时间的无情流逝。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
- 青霭:象征希望与未来的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愁红一色”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平静
- D) 兴奋
-
“流水盈盈似梦”中的“梦”比喻了什么?
- A) 人生的短暂
- B) 美好的回忆
- C) 未来的希望
- D) 现实的残酷
-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亲情
- C) 爱情
- D) 乡愁
答案:
- B) 愁苦
- A) 人生的短暂
- C) 爱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渴望。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出深厚的情感,但在风格上,夏孙桐的诗更为细腻而沉重,而李清照则更显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常用修辞手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