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2 20:3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言五首 其一》
作者: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真假难辨的感慨。谁能分清晨昏的真伪呢?古往今来,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呢?只要喜欢臧生(臧否善恶)的人能够伪装成圣人,那宁子(宁采臣)又何必假装愚钝呢?草萤虽然会发光,但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珠虽然圆润,却不是真正的珍珠。我们不需要用柴火去照亮乘坐的船,只可怜那光彩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 朝:早晨。
- 暮:傍晚。
- 真伪:真实与虚伪。
- 臧生:指臧否(好坏)。
- 宁子:指宁采臣,寓意深刻。
- 草萤:草地上的萤火虫。
- 荷露:荷叶上的露珠。
- 燔柴:用柴火烧烤。
典故解析:
- 臧生:臧生是指以善恶之道为主的人,前世的评价与今生的浮华并不重要。
- 宁子:宁采臣是《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象征着对世俗的反叛与聪慧的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涵盖爱情、生活、政治等多个主题。
创作背景: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写的诗,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背景下,诗人希望通过直言不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入,展示了作者对于真伪之辨的无奈与思考。诗中提到的“朝真暮伪”暗指世事纷繁复杂,真相往往难以捉摸。白居易以“但爱臧生能诈圣”来揭示社会中伪善之人,以宁子为例,指代那些表面愚钝而心机深沉的人,表达了对伪装者的讽刺和对真相的渴望。
接下来,诗中用“草萤有耀终非火”与“荷露虽团岂是珠”的比喻,强调表象的虚幻与实质的缺失,草萤的光芒虽美,却不能与真正的火焰相比,而露珠虽美丽,却不是珍珠。最后一句“不取燔柴兼照乘”,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光与影、真与伪的探讨,表示即便光彩夺目,也不必追求,因为其本质不过是短暂的幻影。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同时在内容上也反映出白居易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及其对真理的追求,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真暮伪何人辨:早上是真,晚上是伪,谁能分辨呢?
- 古往今来底事无:自古至今,究竟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呢?
- 但爱臧生能诈圣:只要喜欢臧生的人能伪装成圣人。
- 可知宁子解佯愚:那么宁子又为何假装愚笨呢?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草地上的萤火虫虽有光辉,但终究不是火。
- 荷露虽团岂是珠:荷叶上的露珠虽圆润,却不是珠子。
- 不取燔柴兼照乘:不需要用柴火来照亮船。
- 可怜光彩亦何殊:光彩可怜,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萤比作短暂的光辉,与火焰形成对比。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主题。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真伪的探讨,揭示了社会的虚伪与伪善,表达了对真实与真理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分析:
- 草萤:象征短暂的美丽与脆弱的真实。
- 荷露:象征表面的华丽与内心的空洞。
- 光彩:象征追求的虚妄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朝真暮伪”意指什么? A. 真实与虚伪
B. 早晚的变化
C. 自然现象 -
“草萤有耀终非火”的意思是? A. 萤火虫很美
B. 表象不等于本质
C. 自然界的奇观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与拟人
B. 排比与对仗
C. 比喻与对仗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白居易更注重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理想。
通过对《放言五首 其一》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深度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