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王轩题西施石诗》

时间: 2025-01-23 04:53:41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意思解释

附:王轩题西施石诗

原文展示: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白话文翻译:

山岭上千峰秀丽,江边春日细草摇曳。今天在这里偶遇浣纱石,却不见浣纱的人影。


注释:

  • :山岭,这里指的是山脉的高峰。
  • 千峰秀:形容山峰众多且俊美。
  • 江边:指河流的边缘。
  • 细草春:春天里生长的细小的草,象征生机与温暖。
  • 浣纱石:传说中西施洗纱的石头,意指与美丽的西施相关。
  • 浣纱人:指洗纱的女子,这里特指传说中的西施。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常常与浣纱(洗纱)联系在一起。传说她常在江边浣纱,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美丽与柔情的象征。该诗提到的“浣纱石”就是与西施的传说相关的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轩,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处山水相间的风景之地,诗人可能在游览时偶然发现与西施相关的石头,因而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历史传说的交织。首句“岭上千峰秀”展现了壮丽的山景,给人以一种雄伟之感,而“江边细草春”则引入了春天的生机,展现了清新优雅的自然气息。诗的后两句则由景而情,提到“浣纱石”,引入了西施的传说,表达了对美人及其时代的怀念与感叹。

整首诗在描写优美景色的同时,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似乎在感叹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尤其是历史中的美人,如西施这样的存在,虽然流传千古,却已经成为了过去。诗人通过“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岭上千峰秀:千峰叠翠,描绘出山岭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2. 江边细草春:细草摇曳,展现春意盎然的景象,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的柔美。
  3. 今逢浣纱石:点出地点,带有历史的象征意义,表明这一块石头与西施的传说有关。
  4. 不见浣纱人:意在传达一种失落感,虽然有石头,西施却已不在,暗示美好的事物已成往事。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了对仗,展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山峰、江草、浣纱石等意象鲜明,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历史交融的氛围。
  • 情景交融:诗中景与情的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历史传说中的美人,展现了对美与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壮丽与高远,代表着大自然的雄伟。
  • :象征着流动与生机,表明生命的延续。
  • 浣纱石: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美的追寻,承载着对西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轩
    • C. 杜甫
  2. “今逢浣纱石”中的“浣纱”指的是?

    • A. 洗衣服
    • B. 洗纱布
    • C. 洗面
  3. 诗中提到的“西施”代表了什么?

    • A. 现代美女
    • B. 古代美人
    • C. 自然风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轩的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轩更侧重于对历史与美的追怀,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孤独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