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晦清湍亭》
时间: 2025-01-26 06:09: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足佳游,远睇欲无路。
稍寻绝涧入,始辨云间树。
泉声若招客,倚杖得夷步。
惊湍泻乱石,激激有清趣。
风微鸟哢幽,日彻鱼影聚。
居然鱼鸟乐,正欠幽人住。
野僧岂忘机,作亭以兹故。
因君赋新诗,我亦梦其处。
白话文翻译
青山景色宜人,远远望去似乎没有路可走。稍微寻找,穿过绝壁涧流,才开始辨认云间的树木。泉水声仿佛在招呼客人,靠着拐杖悠然漫步。惊涛拍打乱石,激荡的水流中充满了清新的趣味。微风轻拂,鸟儿在幽静之处鸣叫,阳光透过云层,鱼儿在水面聚集。这里的鱼和鸟似乎都在快乐地生活,而我却恰恰缺少这个幽静的居所。野僧又怎能忘记这一份机缘,于是建起亭子以此为由。因为您为我赋诗,我也在梦中想起这个地方。
注释
青山:指景色秀美的山丘。
佳游:美好的游览。
欲无路:想要前去游玩,却似乎没有道路。
绝涧:深邃的山涧。
云间树:在云朵之间的树木。
泉声:泉水流淌的声音。
招客:招呼游客。
夷步:悠闲地行走。
惊湍:激流湍急的水流。
激激:形容水流声响。
风微:微风轻拂。
幽:清静、幽深。
居然:竟然。
乐:快乐、欢愉。
欠:缺少。
幽人:指追求幽静生活的人。
野僧:隐居于山野的僧人。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和算计。
作亭:建造亭子。
赋新诗:为我写新诗。
梦其处:梦见这个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擅长山水诗闻名,常描写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山水环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静谧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可能是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青山秀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开篇便以“青山足佳游”引入,描绘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向往的感觉。而“远睇欲无路”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在美景面前的无奈,似乎美丽的风景让他感到一丝迷茫。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泉声若招客”“倚杖得夷步”展现了自然的召唤,泉水的声音仿佛在邀请他,而诗人倚杖漫步,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中“惊湍泻乱石”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山水的激荡与奔腾,显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中,诗人找到了“清趣”,也就是一种清新而适意的乐趣。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生活的思索,“居然鱼鸟乐,正欠幽人住”把诗人的感受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安静生活的渴望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最后,提到“野僧岂忘机”,呼应了开头的主题,表达出一种隐逸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足佳游:青山非常适合游玩。
- 远睇欲无路:远远看去似乎没有通往的道路。
- 稍寻绝涧入:稍微寻找,进入了深邃的山涧。
- 始辨云间树:这时才开始辨认云间的树木。
- 泉声若招客:泉水的声音仿佛在招呼游客。
- 倚杖得夷步:倚着拐杖,悠闲地漫步。
- 惊湍泻乱石:激流冲击乱石。
- 激激有清趣:激荡的水流中充满了清新的趣味。
- 风微鸟哢幽:微风轻拂,鸟儿在幽静处鸣叫。
- 日彻鱼影聚:阳光透过云层,鱼儿在水面聚集。
- 居然鱼鸟乐:这里的鱼和鸟似乎都在快乐地生活。
- 正欠幽人住:而我却恰恰缺少这个幽静的居所。
- 野僧岂忘机:隐居于山野的僧人又怎能忘记这个机缘。
- 作亭以兹故:于是他建起亭子以此为由。
- 因君赋新诗:因为您为我写新诗。
- 我亦梦其处:我也在梦中想起这个地方。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泉声若招客”,将泉水的声音拟人化,给人以亲切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基本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惊湍泻乱石”,形象地描绘了激流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哲思,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泉声:代表自然的呼唤与生活的乐趣。
- 鱼鸟:象征自由与和谐的生活状态。
- 亭子:隐喻的庇护所,象征着诗人对安静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C. 人生的挫折
答案:B -
“惊湍泻乱石”中“惊湍”指的是什么?
A. 平静的水流
B. 激流的声音
C. 水中的鱼
答案:B -
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
A. 鱼鸟乐
B. 青山
C. 亭子
答案:A, B,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隐逸生活,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意象。
- 李白《庐山谣》:通过对庐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