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26 23:41:48

庭下丛萱翠欲流。

梁间双燕语相酬。

日长帘底篆烟留。

金勒去遥芳草歇,玉箫吹罢紫兰秋。

一年春事只供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庭下丛萱翠欲流。
梁间双燕语相酬。
日长帘底篆烟留。
金勒去遥芳草歇,
玉箫吹罢紫兰秋。
一年春事只供愁。

白话文翻译

在庭院下,翠绿的萱草像要流动一样。
梁间的双燕在嬉戏着互相叫应。
阳光明媚,窗帘底下的烟雾依旧留存。
金鞭驱策着远方的芳草停止生长,
玉箫的音色渐渐消逝,紫兰花也迎来了秋天。
这一年春天的景象,只留给我满心的愁苦。

注释

  • :指萱草,一种草本植物,常用来象征母爱和思乡之情。
  • 双燕:指成双的燕子,象征春天和爱情。
  • 日长:意指日照时间长,春天的景象。
  • 帘底篆烟:窗帘下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金勒:金色的鞭子,象征驾驭和引导。
  • 玉箫:美丽的箫,象征音乐和情感。
  • 春事:春天的景象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亦华,宋代词人,擅长小令,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创作于春天,在自然美景的映衬下,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情感。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开篇,描绘了春天庭院里的美好景色,透过翠绿的萱草和嬉戏的双燕,诗人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春日的美好似乎在逐渐消退,金勒的远去和玉箫的沉寂让整首诗笼罩上了一层愁苦的气息。诗人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失落。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尤其是“日长帘底篆烟留”和“金勒去遥芳草歇”的对比,既描绘了春日的悠闲,又引出了愁苦的情绪。最后一句“一年春事只供愁”更是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庭下丛萱翠欲流:描绘庭院中的萱草,生机盎然,宛如欲要流动的绿意。
  2. 梁间双燕语相酬:双燕在梁间嬉戏,呼应着春天的欢快与爱情的甜蜜。
  3. 日长帘底篆烟留:日照时间长,窗帘下的烟雾依旧,表现出春日的温暖与宁静。
  4. 金勒去遥芳草歇:金鞭驱策着远方的芳草,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停滞。
  5. 玉箫吹罢紫兰秋:音乐渐止,紫兰花迎来秋天,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结束。
  6. 一年春事只供愁:春天的美好只留下愁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拟人:双燕“语相酬”,赋予燕子以人性化的特点,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如“金勒去遥”与“玉箫吹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春天的美好与愁苦巧妙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及随之而来的无奈与愁苦,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萱草:象征母爱和思乡之情。
  • 双燕:象征春天的欢快与爱情。
  • 金勒和玉箫:分别象征驾驭与音乐,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袁去华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日长帘底篆烟留”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春天的美好
    • B. 秋天的凄凉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寒冷
  3. 诗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忧伤
    • D. 激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平调》——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浣溪沙》与《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景象,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后者则侧重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享受。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自诗人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