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二 暮秋有感》

时间: 2025-02-04 15:35:12

转眼荣枯惊一梦,百年光景悠悠。

浮生扰扰笑何楼。

试看双鬓上,衰飒不禁秋。

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时分付东流。

五更枕上调清愁。

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二 暮秋有感
作者: 段成己 〔金朝〕

转眼荣枯惊一梦,百年光景悠悠。
浮生扰扰笑何楼。
试看双鬓上,衰飒不禁秋。
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时分付东流。
五更枕上调清愁。
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

白话文翻译:

转眼之间,人生的荣华与衰落仿佛只是一场梦,百年的光阴在无尽的岁月中流逝。
浮生匆匆,笑谈何处可寻?
看看自己鬓角的白发,秋风来袭,衰老的迹象不禁浮现。
从古至今发生了多少事情,最终都如东流的江水,随风而去。
在五更时分,枕边调试着心中的忧愁。
不知笛声从何处传来,明月照耀着蓼花洲。

注释:

  • 转眼:一瞬间,形容时间的飞逝。
  • 荣枯:指人生的荣华与衰败。
  • 浮生扰扰:浮躁的生活状态,形容生活的纷扰。
  • 双鬓:指两鬓,通常指人的鬓发。
  • 衰飒:形容衰老和凋零的样子。
  • 东流:比喻时间或事物的流逝。
  • 五更:指夜深时分,通常是五点钟。
  • 调清愁:调试自己的忧愁。
  • 蓼花洲:指长满蓼草的洲,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段成己,金朝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色,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金朝末期,时代背景动荡不安,诗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故而生发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二 暮秋有感》通过对荣枯、时光、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首句“转眼荣枯惊一梦”,以梦喻人生,强调时间的飞逝和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到无限惋惜。接下来的“浮生扰扰笑何楼”更是将生活的纷扰与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质问: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到底该笑什么,何处是归处?

“试看双鬓上,衰飒不禁秋”,诗人以自身的衰老为切入点,感叹秋天的到来带来的不只是季节的更替,更是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这种深刻的自省与对生命的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最后几句“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则将情景转向自然,与前面的沉重情感形成对比,笛声的悠扬和明月的清辉似乎在提醒诗人,尽管人生短暂而苦涩,依然可以在自然中找到些许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眼荣枯惊一梦:时间飞逝,人生的荣华与衰败如梦一般。
  2. 百年光景悠悠:形容岁月漫长,百年间的经历如流水般逝去。
  3. 浮生扰扰笑何楼:生活烦扰不安,笑谈又能何处寻?
  4. 试看双鬓上,衰飒不禁秋:看看自己的白发,衰老无可避免。
  5. 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时分付东流:历史上许多事情,最终都随时间消逝。
  6. 五更枕上调清愁:在深夜中,调试心中的忧愁。
  7. 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不知笛声来自何方,明月映照着蓼花洲。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尤其是“转眼荣枯”的比喻,以及“古往今来多少事”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慰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我衰老的感悟,反映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荣枯: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2. 白发:象征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3. 笛声:象征宁静与思考,引发对往事的回忆。
  4. 明月:象征清明与孤独,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转眼荣枯”是什么意思?
    A. 一瞬间的财富
    B. 人生的荣华与衰落
    C. 时间的流逝

  2. 诗中提到的“浮生扰扰”主要指什么?
    A. 生活的烦扰
    B. 自然的景色
    C. 人生的快乐

  3. “五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凌晨五点
    B. 晚上十点
    C. 下午三点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人生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段成己的作品都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但杜甫更多的是感叹国事,而段成己则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金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