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时间: 2025-01-10 22:35:07

三年纠一郡,独饮寒泉井。

江南铸器多铸银,

罢官无物唯古鼎。

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左对苍山右流水,云有古来葛仙子。

葛仙埋之何不还,

耕者鎗然得其间。

持示世人不知宝,劝君炼丹永寿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作者:韦应物

三年纠一郡,独饮寒泉井。
江南铸器多铸银,罢官无物唯古鼎。
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左对苍山右流水,云有古来葛仙子。
葛仙埋之何不还,耕者鎗然得其间。
持示世人不知宝,劝君炼丹永寿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信州任职期间的感受。他在这里独自饮用寒泉,感受到幽静与清凉。江南地区铸造器物多用银子,而他辞官后却无物可留,唯有一口古鼎。古鼎雕刻精美,岁月久远,青苔覆盖。左边是苍翠的山,右边是缓缓流淌的水,仿佛有古代的葛仙子在云间飘荡。葛仙子埋藏的地方为何不复归,耕种的人无意中发现了它。此鼎是世人未曾识别的珍宝,劝告你要炼丹以求得长生。

注释

  • :聚集、交错。
  • 独饮寒泉井: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泉水井旁饮水。
  • 江南铸器多铸银:江南地区的器具大多用银子铸造。
  • 罢官无物唯古鼎:辞去官职后,留下的只有这口古鼎。
  • 雕螭刻篆相错盘:古鼎上有雕刻的龙头和篆字,错综复杂。
  • 青苔寒:青苔布满,显得寒冷、潮湿。
  • 葛仙子:传说中的神仙,象征长生不老。
  • 耕者鎗然得其间:耕作的人偶然发现了古鼎。
  • 持示世人不知宝:展示给世人,提醒他们未曾认识的珍宝。
  • 劝君炼丹永寿考:劝你去炼丹求得长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号静斋。生于湖南,后迁至江南,精于诗词,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其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韦应物在信州任职期间,表露了他对古物和长生的向往。在官场的孤寂与对自然的热爱交织中,韦应物通过古鼎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长生的追求。

诗歌鉴赏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全诗以古鼎为中心,围绕着时间、历史和生命的主题展开。开头的“独饮寒泉井”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随着诗句的推进,古鼎的描绘逐渐丰富,雕螭和篆刻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映衬出岁月的流逝与价值的迷失。

“左对苍山右流水”,在自然景观中,诗人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属。这里的山水象征着宁静与和谐,而葛仙子则引入了长生的神话,显示了传统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最后,诗人通过“持示世人不知宝”将古鼎与世人的认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对真正珍宝的忽视。整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风景画,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哲理的深思,展现了韦应物对时间与存在的深刻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年纠一郡:作者在信州任职三年。
  2. 独饮寒泉井:独自享受寒冷的泉水,体现孤独。
  3. 江南铸器多铸银:描写江南繁华的铸造业。
  4. 罢官无物唯古鼎:辞官后只留有一口古鼎,显示对物质的超脱。
  5. 雕螭刻篆相错盘:古鼎的复杂雕刻,象征着历史的深远。
  6. 地中岁久青苔寒:青苔覆盖,暗示时间的流逝。
  7. 左对苍山右流水:描绘了自然的宁静。
  8. 云有古来葛仙子:引入神话,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9. 葛仙埋之何不还:对古物的思考,隐含对历史的追问。
  10. 耕者鎗然得其间:耕作的人偶然发现。
  11. 持示世人不知宝:提醒世人珍惜未被理解的东西。
  12. 劝君炼丹永寿考:劝告人们追求长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古鼎象征历史与长生。
  • 拟人:将古物与人类情感相联系。
  • 对仗:在描写自然时,左边和右边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长生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古鼎:象征历史与珍贵的文化遗产。
  2. 苍山:自然的永恒与宁静。
  3. 流水: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4. 葛仙子:追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韦应物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葛仙子”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生不老
    C. 自然
    D. 友情

  3. “独饮寒泉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忧伤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韦应物更注重历史的厚重感,而李白则偏向于即兴的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韦应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