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花朝夜窗中见月》
时间: 2025-01-26 05:1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六子 花朝夜窗中见月》
作者:王夫之〔明代〕
荡春寒,一轮娟娟,初上烟暖云柔。
柰镫穗影含金粟,药垆声泣寒螀,凄然似秋。
无端还与绸缪。
几线疏棂界破,半襟白袷光浮。
想溪外梅花,低垂瘦影,斜窥流水,香魂欲绝,
应共我遥向素蛾写怨,青天碧海悠悠。
不禁愁。灭镫拥衾去休。
白话文翻译:
在春寒的夜晚,明亮的月亮初升在柔和的云烟之间。
灯下的影子似乎映照出金色的花穗,药香四溢,寒蛩哀鸣,
让人感到凄凉如同秋天。
无奈地又与思念交织。
几条细缝的窗棂透出光影,半边衣襟在月光下轻浮。
想起溪边的梅花,低垂着瘦弱的身影,
斜着身子窥视流水,香魂似乎快要消散。
我应和那素色的蛾子一起写下心中的怨恨,
在这青天碧海之间无尽悠远。
不由得心中愁苦,熄灭了灯,裹着被子去休息。
注释:
- 荡春寒:春天的寒意仍在荡漾。
- 娟娟:形容月亮的明亮清秀。
- 柰镫:指灯,柰为灯芯植物,镫为灯的器具。
- 穗影含金粟:灯光映照下的花影,仿佛含有金色的颗粒。
- 药垆:古代制药的地方,药香四溢。
- 寒螳:寒夜中的蟋蟀,象征悲凉。
- 绸缪:指思念、缠绵的情感。
- 素蛾:指白色的蛾子,常用来象征哀愁。
- 香魂欲绝:香气似乎快要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政治家。他是南明的忠臣,主张“明末清初”的文化复兴,强调人文主义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王夫之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挚见长,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
创作背景:
《八六子 花朝夜窗中见月》创作于王夫之晚年,正值战乱时期,国家动荡,个人心境也受到影响,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孤独中的思索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月色与灯影,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诗人以“荡春寒”开始,唤起了春天的寒意,而随之而来的“月轮娟娟”则透出一种宁静而清澈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对月亮、灯影的细致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之情。
尤其是“柰镫穗影含金粟”的描写,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暗含着对生活中细腻事物的珍视。接着,诗人以“药垆声泣寒螳”将夜的寂静与虫鸣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出对生命脆弱的感悟。
“想溪外梅花,低垂瘦影”,这句则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梅花,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但又因“香魂欲绝”而显得无奈。最后,诗人以“灭镫拥衾去休”结束,全诗在愁苦的情感中沉淀,给人留下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荡春寒:展现春天的寒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冷清。
- 一轮娟娟:明亮的月亮,表明夜的宁静与美丽。
- 柰镫穗影含金粟:灯光照耀下的影像,展现细腻的生活。
- 药垆声泣寒螳:药香与虫鸣交织,增添了夜的悲凉。
- 无端还与绸缪:无缘无故的思念,表达内心的孤独感。
- 几线疏棂界破:细缝的窗棂透光,象征希望与孤独的交错。
- 想溪外梅花:回忆梅花的美好,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香魂欲绝:对美好事物的失去感到无奈与伤感。
- 应共我遥向素蛾写怨:与那素蛾共同诉说心中的怨恨。
- 不禁愁:无法抑制的愁苦,将情感推向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影比作金色的颗粒,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拟人:将虫声描写成“泣”,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在春夜的孤独与思念,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人对生命、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月亮:代表宁静、美好与思念。
- 灯影:暗示生活中的细腻与珍贵。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寒螳:代表孤独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柰镫”指的是什么?
- A. 植物
- B. 灯
- C. 花
- D. 水
-
诗中“香魂欲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兴奋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无奈
- C. 对人生的庆祝
-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夫之与李白:王夫之的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多以豪放、奔放的方式表达情感。两者都通过月亮传达思乡之情,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王夫之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